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12.24
林口新創園實證聯盟計畫啟動 發展新創實證場域典範
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副總經理孫如濱 (左四)、中小企業處副處長胡貝蒂(左五) 、
凌羣電腦總處長汪開宗(左六)、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資深總監 何文楨(右一)
與五大場域代表合影。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全力打造新北林口為智慧城市,以林口新創園A7為核心,推動「數據為核心」之實證場域聯盟,藉此滿足林口新創園及林口在地廠商對於數據應用的部分需求,並建構場域實證方式建立示範案例,促成實證聯盟設置與企業招募促進發展更多創新應用。
由中華電信企業客戶分公司、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共同執行的「STARTUP TERRACE實證聯盟啟動暨新創交流會」於12月23日正式宣布以林口新創園為核心的「實證場域聯盟」正式啟動,並由新創廠商現場展示交流應用。透過林口周邊五大場域、結合AI、IOT、大數據技術,預計在交通、健康、醫療、服務、生活等面向,鏈結相關資源,發展全國智慧場域典範。
新興技術的應用代表這個城市的創業實力,林口新創園以智慧生活、智慧醫療、智慧製造、金融服務及資訊安全五大領域為主,其中智慧生活多聚焦在智慧零售、生活服務多達40項應用,園區及方圓2公里處就是一座大型的實驗場域、不僅測試產品技術也驅動巿場創新,形塑林口新創園成為創意城市實證實驗室(lnnovative Living Lab)。
一個好的創新創業模式,可以推動新世代的經濟發展,以臺灣所具有的優勢,只要有好的政策來推動,臺灣不論是在物聯網(IoT)、醫療科技、金融科技、資訊安全等領域,都非常有發展潛力。因此,對於臺灣的經濟發展,中小企業處一直扮演著推手的角色,新創的創業家精神與創意,更是臺灣企業要好好發掘的寶藏。今年從年初到歲末,在新冠疫情與RECP的衝擊下,面臨全球貿易重構的危機,卻也是臺灣新創與經濟升級的轉機。
此次林口新創園實證場域聯盟計畫,結合全球連鎖大藥局、頑味國際餐飲、大樹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香辣太傅、竹林山觀音寺五個場域聯盟成員,共同籌組場域實證委員會,並制定實證聯盟運作機制,輔以實驗場域基地。新創團隊將擅長的AI、IOT、大數據技術,結合產業轉型需求,實際打造可以輸出及落地巿場智慧應用。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低接觸服務成消費趨勢,透過各式新興的技術:如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寛頻/5G/Cloud等,蒐集各項應用系統之使用數據,成為孵化新創企業的重要基石。現場展示頑味國際藉由科技服務、導入雲端點餐和行動應用服務;大樹藥局藉由 line@服務、提供客製化的專業衛教智識;香火旺盛的竹林山觀音寺、藉由APP讓信眾能在遠端即得知停車資訊、優化停車空間的利用及改善停車服務;仁愛托老中心藉由運動數據分析,掌握並提昇長者運動成效;助莞固和食應用AI辨識服務,提高熟客服務品質與安全感測服務。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所表示,實證聯盟計畫將透過創場域、聚新創、創聯盟三階段來發展新興商模與建立示範區、以鏈結新創能量,加速國內產業躍升,最終驅動國內新創發展。發展智慧場景應用,需要更多技術及資源的參與,這次現場參與的新創有雄欣科技、煋宇生技、申鎧國際、十二派科技、資健科技、騰雲科技、中華電信孵化器等十一家新創業者。
被喻為新創殿堂的「林口新創園」,擁有完整生態聚落及國際合作資源、提供源源不絕的創業能量。今年以色列首度舉辦的2020 InnoVi-sion全球創新生態圈大賽中,臺灣林口新創園區從41個國家、50個生態系家擠身成為亞洲第一個入圍Top 10的新創園區,臺灣創新創業能量已與美國、芬蘭、德國等新創大國並駕齊驅。
整合公、私場域,並將電信、系統應用、新創業者等能量,從場域需求出發,共同發展製造、交通等關鍵領域5G智慧應用;中華電信也在林口新創園週邊佈建5G傳輸網路環境,結合天氣、交通、人口分佈、商業及人流等資訊成為大數據庫,在A6戰情室經過AI 爬梳後,將相關數據提供新創使用。讓不同領域新創團隊,可以在這裡獲得驗證的機會、加速場域智慧應用。
「用舊的科技、無法打新的戰爭」。藉由透過實證聯盟機制運營,讓新興科技成為驅動產業翻轉創新、不僅為林口新創園建立新創生態圈、也為臺灣新創界建立新典範。
撰文者:劉美恩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12.01
Global Hack 2020 感謝晚會 夥伴業師助創業家前進國際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林口新創園、MassChallenge Israel、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共同主辦的『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 國際創業家大賽』,日前與新北市 MIT REAP 舉辦新創生態交流感謝晚宴,肯定合作夥伴單位及業師的貢獻、會中更規劃專家座談,邀請新創、業師及投資互相交流。
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 是林口新創園與以色列、英國及美國夥伴合作舉辦的國際活動。透過業師群及評審團的豐富國際市場經驗與網絡鏈結,結合輔導機制培育、加速,帶領臺灣新創走向國際。參與計畫的協辦夥伴包括交大國際產學聯盟、中華資安、精誠資訊、長庚紀念醫院、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其中或提供獎金、資源贊助、或參與出題、或推薦團隊、或提供場域作為新創企業團隊深入交流平台、加速對接合作。
▲圖說:台經院副院長林欣吾(右起),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理事長陳正然、新北市政府吳明機副市長、遠東集團資深協理徐廷威
及台北科技大學產學長黃聲東探討推動創業生態系的下一步?
此外,包括資策會、國富綠景創投、醫智亮加速器、大瓏企業、資誠 PwC、台北新創實驗室等合作夥伴,在計畫期間,提供活動規劃指導、擔任評審講師,加速媒合企業與新創團隊。國際業師方面,包括台灣人工智慧應用發展協會 產業顧問廖崑岡、B2MC Taiwan顧問 M-ichael Nystrom、前任 PayPal 全球副總裁 北亞區總經理李立航、Boku 大中華區總經理李美瑩等也一對一授予商業技巧,協助新創加速落地、拓展市場。
在國際夥伴方面、包含以色列最大的國際加速器 MassChallenge Israel,MIT 區域加速創業計畫、波士頓的 BioLabs、Open Water I-nnovation、紐約 New Labs 等美國東岸重要新創生態系推手,以及英國 AI 生醫公司 PrecisionLife 提供資源贊助,藉由國際業師之輔導與引薦,鏈結巿場。晚宴上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理事長陳正然、中小企業處副組長楊佳憲及電腦公會黃鋆鋇副總幹事頒贈感謝盃。
▲圖說:交流感謝晚宴由新北市政府吳明機副市長、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正然共同主持,
會中邀請中小企業處副組長楊佳憲、合作夥伴、國際業師及新創團隊共同參與。
專家座談會 ,MIT REAP 打開創業新思惟
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 交流晚宴也安排專家座談會,由台經院林欣吾副院長主持,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正然、遠東集團資深協理徐廷威及台北科技大學產學長黃聲東共同探如何推動新北市創業生態系的下一步。陳正然認為,新北巿在創業環境、創業能力、條件都優於台灣平均質、新北巿地廣不擁擠,相當適合創業,然新冠疫情趨驅動數位轉型,工作生活愈趨向數位化,新創必須在往數位趨勢上發展、並從更高的國際視野洞察巿場,掌握未來利基。
新北市副巿長吳明機則認為,新北巿從早期幾百家業工業電腦業者、現多轉型車用電腦或系統、順應潮流不斷轉型、新北巿鼓勵新創、從資金、場域基地協助,更成為第一入選 MIT REAP 區域創業加速計畫的城巿,他也強調團隊有多大、機會有多大,台灣不缺創業者、但缺的是顛覆世局的創業家,他鼓勵新創要與更多人合作,思考不一樣的路,才能改變世界。
遠東集團資深協理徐廷威表示,遠東集團成立 70 年,從紡紗起家到跨足金融電信、零售通路,其間因應巿場需求不斷從向後整合、到向前整合到策略聯盟,源頭製造、巿場通路到人才培育發展一條龍的產業服務鏈,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新創生態體系。他鼓勵新創要有逢山找洞、逢水造橋的精神,不斷找尋機會。遠東集團願以目前在 5G 、醫療平台的資源與新創團共創、協助加速巿場化。
▲圖說:中小企業處副組長楊佳憲頒贈感謝盃給合作夥伴交大產學聯盟。
台北科技大學產學長黃聲東表示,台北科大建校 100 年就造不少成功企業、許多企業座落新北巿,北科大透過產學合作,實務導向的教學方式培養人才,希望傳承企業精神培育更多創業及優秀人才。
晚宴貴賓雲集,MIT REAP 美國麻省理工區域創業加速計畫教授 Fiona Murray 教授也透過影片向現場貴賓致詞。在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 DTA 大力推動下,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 國際創業家大賽成為新創大展身手的平台,為新創引薦具備成功市場創業經驗的業師、鏈結海外資源網絡,提升國際競爭力。
▲圖說:DTA理事長陳正然頒贈感謝盃給合作夥伴精誠資訊。
撰文者:鄒淑文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11.26
2020 「台灣數位經濟大會」數位經濟新武功是“重軟不重硬,做虛不做實”!
由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主辦,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台灣金融科技協會(TFTA)、中華民國數位通路發展協會(ECD-A)、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台灣物聯網協會(TIOTA)、國際數位資產協會(IDAA),KPMG和中華經濟研究院共同協辧的台灣數位經濟大會,今(24日)在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展開。行政院郭耀煌政務委員代表行政院開幕致詞並發表專題演講。出席開幕致詞嘉賓,包括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許永欽副主委、國家發展委員會游建華副主委、經濟部林全能次長、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蕭祈宏委員、科技部徐碩鴻司長;立法院數位國力促進會會長劉世芳、立法委員李貴敏、高嘉瑜、林奕華、江永昌等人也在緊迫的行程中前來參加開幕表達支持,展現朝野對台灣數位經濟產業發展的決心。
楊瑞芬理事長在開場時表示,數位經濟的新武功是「重軟不重硬,做虛不做實」!台灣過去在硬體時代表現亮眼,但隨著數位經濟時代的來臨,各國調整心態與作法,由代工轉型成品牌主導,用虛軟功黏住用戶佔據市場,因此今天的數位經濟大會,彰顯我們數位經濟產業團結合作一同向前的決心,同時數位經濟時代更需要國與國之間競合的戰略與詳細的戰術以確保其國內數位經濟產業得以茁壯,未來數位發展部的成立,應協助解決台灣數位創新產業的問題,更將以推動台灣數位經濟成為亞洲名列前茅為目標的決心,一同在數位時代為台灣打造經濟的未來!行政院郭耀煌政務委員以「國家發展數位經濟之策略與方向」發表專題演講,分享「發展強韌數位國力,成為全球數位領航國家」是我國數位國力發展願景,透過貫徹數位主流化,使臺灣從數位浪潮的追隨者蛻變成為先行者。隨後並聽取由立法院數位國力促進會秘書長余宛如主持,各協會理事長及代表參與的台灣數位經濟產業發展關鍵問題座談;多數協會認為法令政策、投資資金的取得、以及消費者資料權和開放資料或數位身分認證等困難,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並期待有專責的行政機關,協助解決產業跨領域所遭遇的問題。
本次活動也特別邀請到瑞典貿易暨投資委員會台北辦事處孔培恩代表(Bengt G Carlsson),以及英國在台辦事處貿易投資署艾芬霓署長(Stephanie Ashmore),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前立法委員許毓仁的主持下,分享該國對於發展數位經濟的策略與實務。KP-MG安侯建業數位創新服務營運長賴偉晏也以「國際數位經濟發展新趨勢」發表專題演講,指出數位化經營將創造下一個世代營運模式;而新興科技與人才職能發展將是全球投資重點。綜合座談2「對數位發展部的期待」則由立法院數位治理委員會會長、現任立法委員范雲擔綱主持,由相關協會理事長代表及立法委員高虹安與談,多數協會希望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能提出提出扶持數位創新產業與國際資金接軌的長期政策與作法,有國家層級的數位發展政策綱要,推動消費者資料流通,並協助跨部會協調、支援跨域跨界數位科技應用。最後大會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葉俊顯副院長宣布下,出席與會的各協會組成數位經濟大聯盟畫下完美句點,讓產業界與政府共同為台灣打造出具競爭力的數位經濟實力與未來!
文章摘自:Wow!NEWS新聞網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11.02
新北市參與美國麻省理工區域創業加速計畫(MIT REAP)線上工作坊 與全球城市領袖共商創新創業生態系發展策略
原定於十月份在波士頓辦理的麻省理工學院區域創業加速計畫(MIT REAP)工作坊,因受全球疫情影響改為線上進行。MIT REAP 新北市代表團偕同應屆城市,包括奈及利亞阿布賈、丹麥、日本福岡市、沙烏地阿拉伯哈伊勒等學員,以網路連線的方式參與課程。除了即時與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業師及國際城市代表討論疫情肆虐下的區域經濟發展如何復甦之外,來自不同地區的代表團更擬定了各具地方特色的發展目標與策略,透過與 MIT 導師團隊們的深入分析與討論,擘劃行動策略以打造獨具城市特色的創新創業生態系。
由新北市吳明機副市長領軍的 MIT REAP 代表團成員包括工業技術研究院、遠東集團、遠傳電信、亞東紀念醫院、大瓏企業、先鋒材料、歐簿客科技(奧丁丁)及台北科技大學等單位,藉由 5 方新創生態系的關鍵參與者(創業家、風險投資、企業、政府、學研)的投入及協作,逐步落實推動願景。自去(108)年首度參與於麻州波士頓舉行的國際工作坊,團隊便擬定「建構數位健康生態系」為新北市未來發展目標,透過盤點現有資源與地方能量,積極展開佈局。MIT 的導師團隊更於今(109)年的工作坊提出了Program and Policy Interv-ention(PPI)的概念,鼓勵團隊透過地方型計畫與政策的推行以有效運用、整合資源並落實策略行動。
新北市團隊以實施生態系調查與支持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結合理論與行動,逐步深化生態系參與及並擴大資源鏈結。團隊更在本次工作坊聚焦研議發展數位健康生態系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建構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以培養、吸引相關企業及人才並帶入創投資金,也透過推動完善的政策環境,促進整體數位健康生態系發展。
因應疫情,MIT REAP 十月份工作坊改由線上模式進行。
新北市吳明機副市長代表 MIT REAP 新北市代表團向史隆管理學院業師提問。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9.28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 力推智慧農食創新永續
DTA數位轉型講座系列-農食系統數位創新,食力總編輯童儀展(左起)、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歐陽思菊、合樸農學市集理事長陳孟凱、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正然、刊欣媒體總經理趙志恆、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首席顧問黃玉華,共同探討如何加速農業永續發展。
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旅遊餐飲業首當其衝,台灣尤以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影響最深,今年(2020)第二季營業額年減已達33%,嚴重衝擊食品產業鏈。為協助台灣農食產業永續發展,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昨(24日)特辦理農食數位轉型創新論壇,探討農食產業鏈導入數位創新的必要與機會,邀請食品加工製造廠、智慧農食專家,以及新創科技業者,分享數位科技導入經驗與成效,為台灣農食系統發展帶來新的解方。
加速「從農場到餐桌」數位創新論壇,由曾任卓越雜誌產業召集人,現為台北市英僑商務協會(BCCT)董事趙志恆女士擔任主持人。第一場討論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理事長陳正然、合樸農學市集理事長陳孟凱、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歐陽思菊、食力總編輯童儀展,共同探討台灣推動有機永續農食系統遭遇的困難,以及未來透過數位創新與轉型希望達成的願景。第二場討論則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首席顧問黃玉華博士、金蘭食品執行長鍾淳仁、鮮湧企業總經理劉小菁、辰光能源科技總經理謝金展、沃德聯客總經理吳志煒,分享食品製造業者如何運用數位科技進行創新。
陳正然理事長表示,農業安全就是國家安全。國家有足夠與優質的糧食供應,才能確保人民的健康。推動農業數位轉型的目的其實是創造價值,藉由智慧科技讓產業永續發展,讓台灣的農食體系變得越來越好,建立食品安全的信任鏈。他語重心長地體醒:台灣農業最需要改變的是消費者與主管機關心態(mindset)的改變。因此要推動農業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不在農民,而在農業領袖人物觀念的改變,消費者思維的轉變。當消費者只想購買美觀的蔬果,而不在乎美觀蔬果的真正代價是農藥濫用與農藥殘留的環境與食安問題,就不可能發展生態友善農業。陳正然特別呼籲:消費者集體的力量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每個人願意多花一點錢支持有機或生態友善農業,就可能改變整個系統。
致力推動有機智慧農食發展的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博士指出,過去農食系統追求的是工業化、標準化、全球化,盛行把「完整食物」等同於「幾種食品營養素單純加在一起」的「營養主義」。例如食品工廠為了小麥的保存,把最營養的胚芽拿掉,造成維生素B群及鐵質流失,因此長期吃工業麵粉的人易罹患腳氣病,麵粉工廠只好又添加B群。此外當我們把有溫度的農產品套用在製造供應鏈,信任很難被保留與傳遞。累積多年在台推動有機農食的跌撞經驗後,陳孟凱提出獨特的Business to Ambassador to Community(B2A2C)的模式,讓生態友善食材能透過社群消費者所信任的「大使」(Ambassador)被推廣。陳博士長期推動農食系統的短供應鏈,幫助建立友善與有機農產的信任,傳遞手作的人文溫度,透過數位創新工具把握農食數位轉型契機,讓消費者以社群成員的身份參與農食系統,建立有同樣方便但更安全的新選擇。
好食好事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專注在食農領域的新創加速器。歐陽思菊執行長表示好食好事基金會是針對「食農科技」、「食農生技」、「創新飲食」或「永續食農」等四個領域的新創提供協助。歐陽執行長表示,基金會輔導的許多團隊本身是科技背景,試著讓農業透過數位科技獲得更好的品質與收成,一方面也協助農業貼近市場與環境需求,取得農業永續平衡發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與挑戰,食農新創業者更需調整營運體質及商業模式,才能永續經營。
長期關注飲食產業與文化的食力雜誌總編輯童儀展則提到,食品業與農業一直是比較穩定的產業系統,因為多年來都是在販售同樣的產品,產品變化不大、創新動能較弱。因此這次新冠疫情雖重創餐飲市場,卻也為產業帶來轉型的新契機。根據《食力》調查,疫情發生後有近8成民眾擔心外食的衛生安全,並期待餐飲業者能積極做出防疫行動。因此餐飲業者必須認知到疫情不會一時結束,當面臨這場回不了頭的戰「疫」,餐飲業者若不改變、就只能等著被淘汰。
在第二場討論的開場,DTA首席顧問黃玉華博士指出,從機會來看,全球人口有超過一半的人口住在亞洲,富裕的中產階級更都會集中在亞洲,因此台灣的農食產業應該掌握亞洲的機會。此外,由於數位科技的興起,傳統線性節點的食農生態系:也就是從農作物生產者到食品加工廠、再到餐廳或超市等零售通路、再到消費者手上,已經完全變成節點間高度互連的全新生態系。電商與送餐平台業者等創新服務,讓農業生產者或加工業者能跳過餐廳或零售通路直接鏈結到消費者,而餐廳也可直接跟農業生產者連結,以虛擬廚房方式扮演食品加工者的角色。因此台灣食農系統的業者應善用台灣的亞洲機會,與數位新創合作,善用數位科技帶來的新機會與可能性。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祕書長劉仲祥(左起)、沃德聯客農食智慧履歷系統總經理 吳志煒、中華食品安全管制系統發展協會理事 謝金展、金蘭食品執行長 鍾淳仁、
鮮湧企業總經理 劉小菁、刊欣媒體總經理趙志恆、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首席顧問黃玉華,分享食品加工製造業如何運用數位創新建立消費者對食安的信心。
知名醬油品牌金蘭食品執行長鍾淳仁在座談中表示,金蘭2008年把全台第一瓶具備溯源管理的有機醬油外銷到日本,到如今導入智慧溯源、自動化監測與行銷科技等,數位帶給傳統產業新問題卻也帶來更多元化發展的新機會。隨著疫情衝擊與消費者生活習慣改變,金蘭已從傳統以B2B為主的商業模式,到現在必須適應數位環境直接面對消費者。例如美國許多餐廳因為疫情而關閉,傳統以銷售給中國餐廳為主的玻璃瓶大包裝產品,必須快速因應透過Amazon賣給終端消費者、適合宅經濟運輸的輕量小包裝。金蘭未來的數位轉型將以更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線上通路與行銷科技為主。
冷凍食品製造廠商鮮湧企業總經理劉小菁則分享導入物聯網與雲端應用的初衷:用幫自己孩子準備便當的心情準備每一道食物。鮮湧的母公司統鮮是新北最大校園團膳工廠,每天需供應20萬個中小學生營養午餐,食安責任重大。因此幾年前藉由設置新廠的機會,鮮湧導入了物聯網與雲端系統,針對食品製程中會影響食材口味與變化的重要因素(溫度、酸鹼值、水合性) 進行監控。劉總經理表示,身為一家傳統的食品工廠,這個現在還在進行式中的數位轉型旅程並不容易,但卻絕對是有成效的。透過中央廚房作業數位控管系統與資訊揭露,鮮湧得以從過去被動的末端食品檢驗,變成現在主動從產線的流程進行品質的即時控管與監測。劉總經理也針對希望啟動數位轉型工作的食品業者分享自身的經驗,認為最重要的是決策者的心態,是否真能體認企業導入數位科技進行體質提升的目的,究竟是以購買一套新系統,希望很快看到銷售業績的對應增加,還是藉由工具的導入,推動全公司成員對品質的重視,進而讓員工對自己工作抱持榮譽感,以及企業文化的建立。
負責協助鮮湧企業設計央廚系統、導入物聯網控管系統與雲端食品溯源系統的辰光能源科技總經理謝金展表示,自己和陳正然理事長一樣是農家子弟,對台灣的土地充滿感情。然而再好再健康的食材,在不符合食安標準的央廚進行料理,更可能產生病原菌的交叉感染。謝金展指出,台灣是科技大國也是美食王國,他相信若透過數位科技將中央廚房的透明資訊公開揭露,對不合格的食品工廠會產生進步的壓力,對台灣食安將有重要的提升效果。他期待看到台灣的食品工業與餐飲業者,能在數位科技助攻下創造價值,讓消費者、農民與食品廠這條重要信任鏈產生正面的影響。
專注開發雲端生產履歷應用的資訊服務業者沃德聯客也在辰光的邀請下參與鮮湧企業的專案,並且開發了一套農食產業專用的影音履歷系統。總經理吳志煒表示,沃德聯客本身為典型的資訊服務業者,對特定產業領域的專業掌握度有限,幸運的是物聯網硬體合作夥伴謝金展總經理本身有豐富的央廚設計與食安管控經驗,鮮湧企業又高度配合並針對製程與需求與他們團隊頻繁進行溝通,才能順利掌握廠商的需要開發適合的軟體系統。
主持人趙志恆結尾時引用哈佛商業雜誌最近一篇有關數位轉型文章的結語:數位轉型以人為本,科技為輔。(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more about people, less about technology) 。DTA也表示經濟部工業局今年將啟動數位轉型基盤建設專案,11月將籌組台灣產業的數位轉型聯盟,並針對不同產業舉辦一系列座談與交流活動,以深入了解產業在推動相關工作時在人才與資源方面的實際需要。
文章摘自經濟日報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9.09
林口新創園國際創業家大賽 10 家新創獲獎
推動台灣鏈結國際創業生態系、亞歐美跨國創業網絡儼然成形
由林口新創園、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以色列最大的創業加速器 MassChallenge Israel 舉辦的「林口新創園國際創業家大賽 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9 日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宣布競賽結果並舉辦頒獎典禮,得獎團隊除將獲贈總獎金超過 3 萬美金的現金獎項,還可獲得企業夥伴提供的業師輔導、研發、產品場域驗證、業務代理等關鍵合作資源,以及台灣、以色列及美國的國際宣傳資源。
台灣林口新創園與 MassChallenge Israel 及美東波士頓 BioLabs 和紐約 New Lab 共同推動國際創業家競賽活動,在短短兩個月左右吸引台灣、以色列、德國、法國、波蘭、新加坡等加速器與創投機構推薦超過 50 家國際新創,顯示台灣已是重要的亞洲創業聚落;而這次合作更讓全球看到位於亞洲的台灣、中東/歐洲的以色列、美洲的美東三地生態系(delta)形成的跨國創業網絡,很可能就是改變未來世界的創新生態網絡。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致致詞指出,數位轉型的核心要素是帶著開放的態度和協力的文化,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而這正是新創具備的冒險精神。因此她高度肯定 DTA 協助林口新創園與 MassChallenge Israel 合作、共同推動創業家文化,更期待新創的科技與服務能成功與數位轉型相關計畫連結,為台灣經濟帶來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胡貝蒂副處長也在致詞時表示,未來中企處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促成新創與中小企業的合作,以推動產業數位轉型與社會永續發展。
DTA 陳正然理事長表示,政府提供非常多的資源鼓勵新創,台灣已有超過 3,700 家新創、250 家創投、250 家共同工作空間、超過 100 家學校育成中心,整體新創社群的活力是很活躍的。但新創國際化的程度與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較欠缺,因此「林口新創園國際創業家大賽」提供國際業師輔導與評審,就是希望透過”Global Hack”鼓勵創業家以國際觀點來發展事業。
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台經院副院長林欣吾、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DTA 理事長陳正然、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程文俊、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DTA副理事長詹婷怡、資誠創新創業服務執行長羅沁雯等產業領袖出席 Global Hack 2020。
9 月 7 日的國際賽共有來自臺灣、美國、以色列、英國等地超過 17 位領域專家與投資同步連線評審,經過長達 10 小時的評審與激烈討論,選出得獎團隊。獲得評審團首獎(Grand Jury Prize)的是以色列專門監控與分析暗網威脅的資安新創 Sixgill。據了解,該公司今年剛完成第二輪 1 億 5 千萬美金的募資,正積極尋找亞洲市場的發展機會。
同樣來自以色列的醫療新創 Omeq Medical 則以智慧感應器硬脊膜外套針的專利科技獲得創業家金獎(Gold Prize),去年剛獲得亞洲夥伴超過3百萬美金投資與商業化合約。代表台灣拿下創業家金獎(Silver Prize)的雲想科技以結合自拍影像的創新顛覆電子簽章機制,獲得國際評審青睞的主因是他們善用台灣技術人才與市場驗證機會,擁有先攻亞洲、接著發展全球市場的優勢。
Startup Terrace Global Hack 2020 頒獎典禮,得獎團隊與企業夥伴及貴賓合影。
在個別競賽組別中,台灣達標智源以迎接 5G 與 AR/VR 時代的 360 度全景影像產品獲得 AI/IOT/5G/Cloud 創業獎;同樣來自台灣且為金融科技創新園區推薦團隊的盈士多以提供個人及中小企業賣家方便快速收取信用卡與分期付款的國際收付款網路平台獲得 FinTech 分組創業獎;Cybersecurity 分組得獎團隊是以色列秘密與密碼管理新創 AKEYLESS;同樣來自以色列的 Corebone 生技公司則以成功研發創新生物活性珊瑚作為硬骨移植材料、運用智慧養殖技術培養無污染珊瑚獲得 MedTech 創業獎。
DTA 理事長陳正然、交大國際產學聯盟(GLORIA-NCTU)執行長吳傳禎、中華資安代表陳瑋寧、TWNIC 董事長黃勝雄、林口長庚醫院醫研部主任郭昶甫、以及金融科技創新園區資深研究經理葉育惠等產業領袖都親自出席頒獎。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Tslil Lahav)特別出席代表以色列得獎團隊領取多項大獎。
此外以 AI 進行生理資訊量測的台灣鉅怡智慧、以及擁有 AIOT 跨設備直聯資料傳輸存取技術的桓竑智聯則分別獲得精誠資訊的 SYSTEX 創業獎,並由精誠資訊總經理唐雲順及 AI 加乘器營運長凌子涵代表頒獎;為鼓勵明日青年創業家,國富綠景創投創辦人暨執行董事任昭銘和大昱光電董事長呂克毅也分提供 MedTech 創業獎給台灣的生醫新創好孕行生醫與康統醫學科技。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Tslil Lahav)特別出席代表以色列得獎團隊領取多項大獎。
撰文者:鄒淑文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9.09
DTA 數位轉型國際論壇 從轉型契機看見新創舞台
在最壞的時機、也有最好的機會,新冠疫情加速企業轉型力道,透過數位基礎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成首要策略。林口新創園國際創業家大賽9日頒獎典禮,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同日以數位轉型為主題舉辦國際論壇,吸引超過百位產業嘉賓與新創代表參加。
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擔任主持人的兩場座談中,DTA 副理事長詹婷怡、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台經院副院長林欣吾、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資誠創新創業服務執行長羅沁雯、 LnB 信用市集創辦人及執行長楊瑞芬等產業領袖與新創代表都受邀出席分享洞見,說明台灣的數位基盤建設將如何成為推動國家產業升級與轉型的磐石,更成為國際新創表現的舞台。
數位轉型是不斷進化的旅程,若把數位轉型想像成距離很長的馬拉松。企業作為跑者需要哪些基礎跑道的建設,就是政策面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基礎建設包括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數位轉型成事在人 DTA 力推數位量表
跑者速度很快,前導車速度則慢,因此,縮短「技術 4.0」跟「政策 1.0」之間的差距,也是首要重點。沒有一個政策可以保證跑者跑到終點、贏得比賽,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是路線規劃、安全的跑道和救援、以及適當的補給。因此詹婷怡強調,在數位轉型計畫中,研擬轉型量表與指標是必要的原因。
此論壇中,講者也舉星巴克及台灣大車隊為例,前者已經不僅是以其咖啡霸業賺錢,而是從電子商務平台、數位體驗式消費等,轉型成為直接輸出雲端技術獲利的數位科技公司,而後者積極經營 App 等數位載具,提供各項服務,會員數高達 300 萬。
這二個案例說明先洞悉顧客需求、再利用科技工具來提升服務的品質並延伸服務的價值。這也呼應講者所提的數位轉型要轉的不是技術或系統,而是人。包括回應消費模式改變的積極心態,以及供給者本身的組織與文化。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 10 年內衝擊世界
論壇更安排唐鳳政委分享因應 COVID-19 期間、政府與民間攜手以創新與技術面對口罩、衛生紙、與網路謠言危機,也安排多位世界級講師分享專業洞見。微軟亞洲研究所副院長張益肇以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為題說明 AI 的驚人進展、未來趨勢與影響,並且預告 AI 驅動的 mixed reality (MR) 時代將在未來 10 年衝擊所有產業;前 Visa 中國區總經理與 PayPal 北亞區總經理李立航已打破金融科技的迷思為題,從檢視金融產業的過去與重要發展、預言金融 4.0 的未來;以色列航太公司 ELTA Systems 資安部門策略長諾姆‧克拉歐弗(Noam Krakover)探討了數位時代的資安議題;英國 PrecisionLife 執行長史帝夫‧加納(Steve Gardner)發布該公司利用英國 COVID-19 的大數據資料找出和嚴重症狀有關的風險基因研究成果,並針對數位科技如何協助個人化的藥物開發及精準醫療等主題進行分享。
企業攜新創 建立雙贏夥伴生態圈
為促成企業與新創建立雙贏夥伴關係,DTA 首席研究員黃玉華也主持專題座談、邀請交大國際產學聯盟吳傳禎執行長就企業如何與新創合作、推動內部創新分享經驗。國富綠景創投創辦人暨執行董事任昭銘及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胡瑞卿也針對世界頂尖大學包括 MIT、史丹佛、交大如何鏈結校友創業家網路打造創新生態系、以及台灣如何借鏡學習,分享寶貴建議。
陳正然理事長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次的創業家競賽除了促成台灣與歐美創業生態系的成功鏈結,另一個突破與國際亮點,是促成企業透過提出具體挑戰(challenge)與新創精準對接,例如英國領導 AI 生醫公司 PrecisionLife 就透過提出 COVID-19 挑戰,順利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培育的 AI 基因分析新創 TAIGenomics 對接。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認為,台灣有亞洲矽谷之稱、新創團隊擁有將點子落地巿場的技術及能力,而以色列團隊又以創新聞名、重視創造新的價值,不怕失敗。藉由 Global Hack 2020 活動、搭起一座橋,讓雙邊合作,各擅其長。加添巿場戰鬥力。
Global Hack 2020 創業家競賽不僅讓國際創業生態系看到台灣,更促成企業與新創的實質合作,對於培養台灣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合作經驗,意義非凡。
撰文者:鄒淑文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7.22
DTA 理事長陳正然:數位轉型成集體產業焦慮,久了會變成憂鬱症
「你知道職業運動員 off season 的時候都在幹麼嗎?」問起這個問題的並不是專業球評,而是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sociation)理事長陳正然,他要談的也並非專業球員的訓練,而是數位轉型。
「off season 不是讓你去玩的,職業運動員在 off season 的時候還是都在訓練身體,因為要把身體維持調整在最專業的狀態。」陳正然從職業球員的體能維持談起,用這個例子告訴大家數位轉型需要的是內功,因為「數位轉型並不是單一線性的過程,也不像單一科技的推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講起這波數位轉型潮流,歷經網路興起、網路泡沫,以及雲端、AI 科技發展熱潮的陳正然不諱言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因為數位轉型攸關的不只是企業的競爭力,更是國家的競爭力。然而,儘管企業現在對數位轉型多有高度認知,「問題卻出在行動有沒有跟上」陳正然觀察到,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不知道從何著手,這就好比學生知道要讀書,考試會考什麼,但卻沒有讀完或沒有讀懂,「因而產生了集體的產業焦慮,久了會有產業憂鬱症。」
擁抱網路開放與協力的核心價值
究竟企業該如何著手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的回答很直接:先做再說!
他認為,台灣的問題就是受到漢文化影響,企業都想先通盤規劃好,再去進行數位轉型,但數位轉型和網路一直在演進的核心本質是一樣的,「數位轉型是一個狀態的改變,是一個旅程(journey),沒有盡頭的。不同的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進而再做出調整。」
所以對於企業要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的建議是「就先做」。只要有想法就去進行,因為每個產業、每間公司,甚至是公司中不同職位的人員需要的數位轉型方式不同,沒有一套標準適用,他鼓勵大家多嘗試,「數位轉型需要的是積小勝成大勝。」
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也最需要的是 mindset(思維模式)轉變,也就是開始進行數位轉型後,不只是科技的導入,而是整體組織文化、作業的型態都要隨之變動。根據統計,到了 2022 年,數位經濟會占整體經濟超過五成,「在這個前提下,企業本來就該把組織調整成能適應數位經濟的經營狀態。」
但講起來容易,要踏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卻很不容易,究竟這一步怎麼邁開?做為台灣第一家入口網站的蕃薯藤創辦人、深諳網路與科技發展的陳正然提倡:「擁抱網路開放資源與協力的核心價值!」他表示,網路之所以可以發展的這麼快,就是因為他是開放的、協力的。
因此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如果大家夠聰明,就是和新創合作,不要想說自己單幹。」有些企業欲透過聘請厲害的 AI 人才進行數位轉型,他直言,這些厲害的 AI 人才履歷一丟可能可以進 Google、Facebook、AWS 等,「他的舞台不在你這」,「你請他去你企業幹麼?當 MIS 主管嗎?」
他表示,上述的人才多半在新創團隊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和這些新創團隊一起做 AI、Cloud 等新科技,因為新創團隊有 AI 等新科技能力,但缺乏企業的領域知識與市場連結,而擁有領域知識的企業不懂怎麼運用 AI、Cloud 等新科技變身為數位經濟時代的贏家,因此還是要從協作、協力、共創的角度去看,透過這樣的方式創造雙贏的結果。
最大的災難就是把數位轉型當成專案執行
而他又是怎麼看待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遭遇的難題?「許多企業把數位轉型當成一個專案在執行,這完全是場災難。」他回答。
為什麼這麼說呢,陳正然分析,許多企業在決定投入數位轉型後,多半就先成立專案組,以專案方式執行,其他的員工也多存有數位轉型是專案組應該負責的心態,並且認為數位轉型只是新興科技的導入,往往導致數位轉型需要的組織文化、營運的轉型最終沒有發生,數位轉型的目標也就跟著這個專案的結束而失敗。
陳正然表示:「可以理解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從專案的方式著手,但好的企業,這個專案最終是會被打散的,並且與組織融合。」
政府應帶頭示範,並建構國家級指標與量表
為了協助企業可以更順利的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表示,目前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除了積極倡議,也攜手企業進行一些示範性的案例,目的是到第一線場域了解企業數位轉型的問題與痛點。
此外,陳正然也認為,政府也應該帶頭示範推動數位轉型,加大在數位轉型的投資,從公部門做起。他也建議政府,應建構出國家級的指標與量表,因為台灣是剛性體質,需要指標或量表做為行動的指引,進而導引企業一步步進行數位轉型。除此之外,他也提到,除了數位轉型,還有數位治理、數位創新、數位機會、數位落差、數位包容、數位外交等等各項議題,都需要一個統合的主責單位,建議政府應盡速成立數位部會,橫向貫穿推動與數位轉型相關的事務。
文章摘自科技新報: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7/22/dta-says-digital-transformation-causes-anxiety/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7.14
【一文看懂何謂「數位轉型」】前 NCC 主委真情告白:數位發展的必要性及關鍵要素
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傳產業(編按:通訊傳播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所帶動的更是政治、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mindset),以及機敏回應以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前提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
數位發展全面啟動,免不了「穿著衣服改衣服」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除了寬頻及資通訊整合帶動之外,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這些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或是事倍功半,包括:
(1)層級式 / 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2)可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3)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4)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托拉斯與其他規管議題、
(5)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6)數位轉型、
(7)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8)國際連結等。
過去幾年「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已奠定資訊、資安、網路、電信、傳播整合的數位發展重要基礎,接下來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回顧過去數十年:寬頻網路普及,全體產業共同數位轉型
過去數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通訊傳播邁向匯流的過程,緣起於近年來世界各國均提出前瞻性寛頻建設計畫,以普及寬頻網路及升級高速網路為目標,期帶動新興服務的成長,提升國家競爭力,其目的不外乎:
(1)為振興經濟發展,面臨經濟泡沫化或金融危機之國家,推動寬頻政策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振興經濟;
(2)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期望邁向知識經濟社會型態或是希望轉型成為資訊通訊樞紐;
(3)為追求社會平等或說縮短城鄉差距或數位落差。
轉眼間我們已經身處後匯流(Post Convergence)時代,寬頻社會(Broadband Society)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即是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所帶動的典範轉移,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傳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mindset), 並備具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
數位經濟來臨,政府應該縮短「技術 4.0」跟「政策 1.0」間差距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的發展即奠基於數位匯流的基礎上,以寬頻社會驅動數位轉型,經由通傳產業法制革新及各領域法規調適,帶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與穩健發展,我國同樣也是處於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過程。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15 年提出「數位轉型倡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即呼籲各界在數位化浪潮中應即時掌握數位紅利,WEF 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更先進的新興技術以創新的方式相互連結所產生的綜效,遠勝於其單獨使用的效益,例如行動裝置、雲端運算、感測器、物聯網的交互組合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正以指數成長,WEF 認為,在 2015 年,數位轉型帶來新商業模式只占所有企業總營收的 1% 至 5%,但預計到 2020 年將達 3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則於 2017 年在其提出的「確保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成長及福祉」(Going Digital: M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Work for Growth and Well-Being)報告中,特別提到目前許多國家的組織與政策仍停留在類比時代,存在著「技術 4.0」和「政策 1.0」的巨大落差;因此,需要統合政府各部門,善用(leverage)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利益,以前瞻的視角,確保相關政策的包容性、一致性、統合性,同時充分考量利害關係人意見,才能讓數位轉型順利成功。
通訊傳播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換正在翻轉整個世界。尤其是數位基礎環境的建構,已不僅是佈建網路而已,除了發展超寬頻網路環境之外,跨境跨域的網際網路已無所不在,舉凡人民日常社會生活、產業經濟活動、政府施政作為,各式各樣的社為經濟行為透過網際網路互動及蓬勃發展,ICT 整合帶來更智慧的連結(Intelligent Connectivity),需進行全方位的規劃,才能讓數位基磐環境升級的效益充分活化,同時還要兼顧匯流法規與新興服務法規調和及保障平等數位發展機會等配套性議題,全方位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使政府、民眾及企業能夠充分掌握數位機會,共同打造出完善的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型態。
數位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共 8 項,從概念、環境、到個資法規建置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他它們,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
1. 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匯流後的網路架構從底層向上包括:
(1)基礎網路層:包括固網及有線電視等路纜、海纜、無線通訊、衛星、 IXP 等因資通訊科技技術匯流形成的綿密基礎網路;
(2)網路邏輯層:包括網域名稱、IP 位址、網際網路協定、路由及 root zone 等網際網路發展的跨境連結與傳輸發展;
(3)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例如各項網際網路 plus 的新型應用服務及其他資訊社會議題。
面對層級式/Hybrid 及生態系統,參與其中者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如果無法轉化思維,所有的問題只有面目更加模糊且治絲益棼。
2. 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的發展必需奠基在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以更安全的通傳網路為基礎,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自由與可信賴間取得均衡的網路環境,讓大家可以安心的應用網路發揮自己的創意與能力並享用其帶來的便利;而可信賴的網路環境,以前揭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來檢視,就會包括:
(1)基礎網路層:關鍵在於可信任的、不中斷的、具有防護能力的資安網絡,包括資安聯防體系建構,以及國際通報與標準組織參與等。
(2)網路邏輯層:關鍵在於國際域名等組織的參與及各項新興網路議題的國際合作與參與討論,包括 DDoS、路由劫持、封包竊取等影響傳輸及刺探機密的駭客行為防範等。
(3)各項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及新興的如網路霸凌與不實爭議訊息及超限戰等議題。
總的來說即是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個資保護(personal data protection)、以及網路安全(on-line safety)。
3. 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寬頻社會的發展已成為驅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的重要動力,終端使用者需求推動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各領域破壞式創新,例如運用物聯網(IoT)、5G、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機器人、大數據(Big Data)等資訊科技技術,在各領域包括自駕車、遠距醫療、視聽傳播、行動支付、綠能環保等創新應用之產生,使得傳統營運模式及新經濟行為也因為已使用者為核心而快速轉型;利用創新科技技術而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使用紀錄,透過資料不斷的重組再利用,技術上將得以有系統的資料型態透過巨量分析(analytics)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方式,萃取出有用或可供預測的資訊,進而發展更符合需求的新服務,「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已成為國際間熱烈討論的議題。
然而,資料運用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前已述及在可信任的網路環境中:: 個資與隱私是重要議題,資訊自決權的保障已經是主要國家隱私法規的保護核心,亦即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個人資料是否公開及供他人使用或處理。:: 我們可以從國際組織、產業各界陸續對於 5G、物聯網或 AI 趨勢所發表的相關建議報告了解到,在技術、服務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
(1)提升資料利用的透明度,建立資料當事人的信賴與信任。
(2)企業建構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機制,強化資料利用之權利及責任關係的認知,以促成資料的合理有效運用。
(3)為系統及使用者建議完善的保護機制,包括網路安全及智慧裝置的資安防護。
(4)重視產品安全性,在設計階段融入安全性考量。
(5)避免因資料分析產生新的歧視(discrimination)風險。並逐步朝向由專責個人資料保護機構,統籌規動各產業個資處理與運用,及創造企業與消費者互信多贏的環境。
4. 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壟斷與其他規管議題:
除了傳統的反壟斷反托辣斯規範如何適用於新興科技巨擘網路平台營運的問題之外, 網路平台的發展正對民主造成巨大壓迫,以法律解決的行動正在蘊釀中,但也引發諸多爭議。 起因於對管制網路平台仇恨言論及不實訊息壓力的上升,近來世界各國諸多倡議計畫包括管制價值鏈的重新改造,將管制網路言論的負擔部分移轉到民間團體身上。
而在擴大網路平台責任的同時,勢必面臨由誰來定義違規內容以及是否會侵害言論自由的問題,再加上對演算法工具的可信度問題,使情況更加複雜化。 更深層的問題是誰來詮釋這些公共利益?如何要求平台為他們的行動負起責任?最後要達到什麼效果?
重新設計的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在法制面向上引發網路政策的探討,包括:
(1)管制者須釐清網路平台在刪除內容時,其依據的國際標準跟管轄權限(jurisdiction)。
(2)在法律的範圍內,管制者針對網路平台由自動化或 AI 演算系統作出的決定應有的「解釋責任(duties of explanation)」,需要訂定相關規則。
(3)在多國合作下,針對演算法的問責機制,開發能夠模擬和檢測演算法程序的評估工具。
(4)在定期報告中應提供對網路平台進行管制的資訊,完全透明並可受公評。
5. 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前瞻的網路政策例如(1)資訊自由流通與管轄權、
(2)多方利害關係人網路治理模式、
(3)隱私與安全、及
(4)新興技術之發展與趨勢等之議題,必須要持續關注並與國際同步與時俱進。
由於網際網路已全面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成為驅動數位經濟發展的主要媒介,有鑑於網際網路的高度社會影響力,聯合國就網路治理議題召開多次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以及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等會議,特別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網際網路。
WSIS 工作小組 即於 2003 年對網路治理做出定義,各國政府或公、私部門及公民社會針對網際網路發展及應用本於各自之角色、立場,為塑造網際網路的發展及使用環境,秉持共同之原則、規範(則)、決策程序等。聯合國定義 的網路治理議題大致分為五大項:基礎建設與標準化(Infrastructures & Standardization)、法律(Legal)、經濟(Economic)、發展(Development)以及社會與文化(Socio-cultural)。
在國際間的網路治理討論,已型塑出全球產業界、學術界、公民團體、非營利組織等多方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由下而上以共同參與的討論模式,與政府以「平等、公開、透明」方式,擬定或參與規範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使用階段的共同原則、準則、規則、決策程序及方案。以開放態度,參考 ICANN 多方利益關係人參與模式,期能建構由政府、產業與人民共同參與之開放網路社會治理模式,為數位經濟所衍生之新議題,集思廣益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透過適當的治理模式,營造有利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開放網路社會。
6. 數位轉型:
由資通訊與數位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型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已如前述,所謂「數位轉型」,根據 OECD 定義 2019 年 Going Digital: Shaping Policies, Improving Lives 報告,所指的是數位化與數位優化所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影響(impact)。經濟影響包含成本降低、價值增加、價值移轉或是營運利益提升等;社會影響則包含健康、安全與自然環境改善。
數位轉型的一般定義是指,以數位科技為關鍵驅動力的過程,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與競爭策略,著重於透過持續性的跨單位整合,帶動價值與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它的戰略高度是促進國家邁向智慧化發展,同時驅動產業價值創造,生態系統重新建構及典範轉移,需要多元合作、量表建立、及指引系統化及人才養成等配套機制,以及中長程進行數位轉型的一整個過程的落實。關於數位轉型將另為文介紹。
7. 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因應後匯流時代之典範轉移,網路時代的國家管制者及數位發展推動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強化管制者間交流,並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包括:
(1)技能和知識:管制網路平台需要有各種不同能力的管制者:如增加熟悉演算法的資訊科技專家、個資保護專家、了解網路傳播的社會科學專家;
(2)組織的面向:應將龐大的組織重新型塑,與使用者團體密切合作落實監理,並且遵循合作、互動、有彈性和參與的管制程序;
(3)跨國與超國際合作的下一階段:運用資訊庫分享和跨國聯盟研究方法,動態、定期舉行管制者的合作交流。
特別是因應在地管制與全球衝擊,下一代的監理及發展機制必須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下一世代的國家管制及數位發展的設計思維必須全球化:每一項管制產生的衝擊,都是全球性的。而關於新管制與發展價值鏈,既有根深柢固的媒體政策原則,像是多元、多樣,以及在地主義等,都不應該摒棄,但是必須從這些基礎上提出新的取徑和方法,確保數位環境中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最終義務。
8. 國際連結:
由於後匯流環境的特性是跨領域、跨產業、跨國界,在傳統通訊傳播之外,諸如跨境傳輸、電子商務、資料落地不落地、數位稅、國際管轄、網路空間等議題,在既有的國際組織包括 APEC、 OECD、WTO、及聯合國等日益受到重視,區域型經貿組織也是多以數位經濟合作發展作為主要訴求,更是主要經濟國家如 G20 等的重要討論議題;國際域名組織包括 ICANN 等網路社群組織多年來持續維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在網際網路高度運用的現在與未來,將與政治、經濟、社會產生更密切的關聯。
數位發展不只是單一部會,更不該變成「遁逃出口」
從上述說明應可理解,日前總統揭示的數位發展部會為何是以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整合為核心,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將既有部會執掌搬一搬重新組合,數位發展即可水到渠成,若沒有層級化思維及數位轉型,那可就差之千里;就以前面說明的關鍵成功要素中來看,有多少執掌是目前在行政體系內不具備、不明確、或殘缺的功能?如何完備之?
再者,即使搬一搬組一組,涉及既有部會的定性調整且尚須融合才得以運作,更何況數位發展本不應只是單一部會的事,若因成立單一部會反而讓各部會有了遁逃出口,那真是令人最不樂見的發展,惟以個人經驗來看是非常有可能的結果,更何況還有思維轉換及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的大工程。
打造台灣數位環境,細數 10 項重大更新:
過去幾年,我因為個人非常明確的理念、價值及目標,接任 NCC 主委職位前後隨即主動展開「以法定獨立機關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明知異常艱辛但是若不行動我就沒有必要進入體制;除了對 NCC 既有執掌通訊傳播監理事務,以更創新更高格局視野推動相關工作(例如全力制定並推動改變監理思維的電信管理法、規劃 5G 釋照及物聯網發展等),在此不予贅述之外,以下即簡要臚列與前述數位發展關鍵驅動要素相關的,但是因組織定位尚未調整在既有體制下相當困難進行的幾項重大工作:
1. 改造政府組織,整合跨部門部會
尚未獲推薦徵詢前即以專家身分協助規劃我國資通安全發展策略與架構,獲人事同意權通過後,即向當時兩位政委提出「數位與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資通訊整合數位發展部會、政府組織改造」的規劃與目標。
2. 打造資安鐵三角:從國安、資安及通安建構國家防護網
上任即帶動 NCC 以資安鐵三角之一,從國安、資安及通安等層面,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全,建構國家整體資通安全防護網,藉由幾項策略之推動,實現「建構安全網路環境,提供可靠通傳服務」的願景。
這些策略包括:強化通傳資安政策,健全資安法規環境;完備網路安全管理,提升業者防護能力;達成資安聯防機制,完善資安通報應變;建立資安檢測體系,制定資安檢測指引;以及推動連網設備認證,偕同相關部會輔導產業行銷國際等。
3. 建立不實訊息處理機制
2017.02 主動於行政院院會報告不實爭議訊息國際觀測及處理機制建議,並展開持續對內溝通希冀建立機制,此議題將另為文說明。
4. 強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架構
爭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由交通部改隸 NCC,強化網路層級架構中邏輯層的各項工作與國際連結,包括資安防護、IPv6 推動、及參與國際間關於網域名稱、IP 位址、路由傳輸、網路政策等議題討論。
5. 強化 NCC 職能與人員任務配置
與交通部協商郵電司業務及員額移撥,行政院人事總處協助,並經由委員會修改處務規程,強化 NCC 在通訊與傳播政策研析與制定之職能與任務。
6. 逐步推動影視網路政策,建立 OTT 跨部會平台
以推動寬頻帶動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發展的角度,於行政院層級倡議各部會重視網路政策與網路治理機制的建構與發展,並於 NCC 內部培訓同仁網路政策能力建構,及逐步推動議題式網際網路政策;包括建立影視音 OTT 跨部會平台,協助網路侵權及影視音產業跨平台發展推動;研析及徵求意見推出傳播產業綠皮書公開徵詢後再轉化為白皮書作為政策依據;偕同相關部會完善及強化 iWIN 兒少保護機制等。
7. 成立台灣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
爭取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Taiwan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TWCERTCC)職能從中科院改由 TWNIC 執行,完善我國資通安全通報應變體系及國際連結。
8. 提升資通安全,建置國家級網路安全中心
由 NCC 規劃並建置國家級「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NCCSC),即時掌握、有效管理網路安全,結合資安事件的自動化蒐集、分析、通報、應變與分享,加上和國際通訊網路維運互連的防護機制,可以大幅提升資通安全,也達到國際資安聯防的效果。
9. 規劃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規劃並持續進行通傳產業個資維護及資料運用的整備,以因應個資隱私保護及資料加值應用之推動,以及未來可能成立的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10. 多方參與國際組織
經由辦理 APEC TEL 58 強化資通訊 ICT 整合及國際參與能量,並連結「APEC 網路及數位經濟路徑圖。(APEC Internet and Digital Economy Roadmap)」,關於原 APEC「電子商務指導小組」現 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將另為文介紹。
為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關於網路政策討論,在 TWNIC 已改隸 NCC 前提下,向行政院爭取由 NCC 取代交通部,做為我國參與 ICANN 會議的 GAC 會議作為政府代表,惟最終竟未獲行政院同意。我國就網路政策的國際參與迄今仍由交通部代表出席,實際之問責制度亟待商榷。
以上是在現行 NCC 獨立機關及委員會運作的高難度情況下,基於數位發展迫切性所推動的,原不被認為是執掌範圍努力的例舉;數位發展是從早年 e 化推動到建立智慧國家的重要基礎,從國際發展來看,是無可迴避的趨勢,特別是後疫情及新常態時代,台灣只有繼續奮力向前,同時更要關注數位發展各層面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我們在過去幾年任內奠定了數位發展的基礎,盡可能地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接下來的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其中,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這在世界各國如韓國、新加坡、德國等皆有諸多前例可循,只要沒有私心不藉此擴張威權並給予以適當監督,不足以作為裹足不前影響數位發展的藉口。
為獨立行政機關發聲,鼓勵優秀網路人才加入
一句「誰都管它不到,但它也什麼都不管」政治語言,目的在羞辱被限制定位定性的獨立行政機關,實際上只是凸顯對於現況認知偏差,及對數位發展的有限格局;展望未來,只希望這些人事物別成為數位發展的障礙才好,惟無論如何,始終影響不了有理念有價值認同的人,繼續為台灣的數位發展及國際連結的目標而努力,期待台灣的數位發展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能有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轉化與提升。
撰文者:詹婷怡;文章摘自科技報橘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6.30
NCC 真的誰都管不到,但也什麼都不管?論數位發展的必要性
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壹、資訊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及數位發展的必要性
過去數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通訊傳播邁向匯流的過程,緣起於近年來世界各國均提出前瞻性寛頻建設計畫,以普及寬頻網路、升級高速網路為目標,期帶動新興服務的成長,提升國家競爭力,其目的不外乎:
(1) 為振興經濟發展,面臨經濟泡沫化或金融危機之國家,推動寬頻政策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振興經濟;(2) 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期望邁向知識經濟社會型態或是希望轉型成為資訊通訊樞紐;(3) 為追求社會平等或說縮短城鄉差距或數位落差。
轉眼間,我們已經身處後匯流(Post Convergence)時代,寬頻社會(Broadband Society)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即是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所帶動的典範轉移,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訊傳播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並備具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的發展即奠基於數位匯流的基礎上,以寬頻社會驅動數位轉型,經由通傳產業法制革新及各領域法規調適,帶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與穩健發展,我國同樣也是處於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過程。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15 年提出「數位轉型倡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即呼籲各界在數位化浪潮中應即時掌握數位紅利。WEF 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更先進的新興技術以創新的方式相互連結所產生的綜效,遠勝於其單獨使用的效益,例如行動裝置、雲端運算、感測器、物聯網的交互組合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正以指數成長。
WEF 認為,在 2015 年數位轉型帶來新商業模式只占所有企業總營收的 1% 至 5%,但預計到 2020 年將達 30%。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則於 2017 年在其提出的「確保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成長及福祉」(Going Digital: M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Work for Growth and Well-Being)報告中,特別提到目前許多國家的組織與政策仍停留在類比時代,存在著「技術4.0」和「政策1.0」的巨大落差。因此,需要統合政府各部門,善用(leverage)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利益,以前瞻的視角,確保相關政策的包容性、一致性、統合性,同時充分考量利害關係人意見,才能讓數位轉型順利成功。
通訊傳播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換正在翻轉整個世界。尤其是數位基礎環境的建構,已不僅是佈建網路而已,除了發展超寬頻網路環境之外,跨境跨域的網際網路已無所不在。舉凡人民日常社會生活、產業經濟活動、政府施政作為,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行為透過網際網路互動及蓬勃發展,ICT 整合帶來更智慧的連結(Intelligent Connectivity),需進行全方位的規劃,才能讓數位基磐環境升級的效益充分活化,同時還要兼顧匯流法規與新興服務法規調和及保障平等數位發展機會等配套性議題。
全方位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使政府、民眾及企業能夠充分掌握數位機會,共同打造出完善的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型態。
貳、數位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它們,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
一、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匯流後的網路架構從底層向上包括:
(1) 基礎網路層:包括固網及有線電視等路纜、海纜、無線通訊、衛星、 IXP 等因資通訊科技技術匯流形成的綿密基礎網路;(2) 網路邏輯層:包括網域名稱、IP 位址、網際網路協定、路由及 root zone 等網際網路發展的跨境連結與傳輸發展;(3)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所有行為,例如各項網際網路plus的新型應用服務及其他資訊社會議題。面對層級式/Hybrid 及生態系統,參與其中者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如果無法轉化思維,所有的問題只有面目更加模糊,且治絲益棼。
二、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的發展必需奠基在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以更安全的通傳網路為基礎,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自由與可信賴間取得均衡的網路環境,讓大家可以安心的應用網路發揮自己的創意與能力並享用其帶來的便利。可信賴的網路環境,以前揭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來檢視,就會包括:
(1)基礎網路層:關鍵在於可信任的、不中斷的、具有防護能力的資安網絡,包括資安聯防體系建構,以及國際通報與標準組織參與等。(2) 網路邏輯層:關鍵在於國際域名等組織的參與及各項新興網路議題的國際合作與參與討論,包括 DDoS、路由劫持、封包竊取等影響傳輸及刺探機密的駭客行為防範等。(3) 各項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及新興的如網路霸凌與不實爭議訊息及超限戰等議題。總的來說即是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個資保護(personal data protection)、以及網路安全(on-line safety) 。
三、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寬頻社會的發展已成為驅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的重要動力,終端使用者需求推動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各領域破壞式創新,例如運用物聯網(IoT)、5G、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機器人、大數據(Big Data)等資訊科技技術,在各領域包括自駕車、遠距醫療、視聽傳播、行動支付、綠能環保等創新應用之產生,使得傳統營運模式及新經濟行為也因為已使用者為核心而快速轉型。
利用創新科技技術而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使用紀錄,透過資料不斷的重組再利用,技術上將得以有系統的資料型態透過巨量分析(analytics)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方式,萃取出有用或可供預測的資訊,進而發展更符合需求的新服務,「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已成為國際間熱烈討論的議題。
然而,資料運用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前已述及在可信任的網路環境中個資與隱私是重要議題,資訊自決權的保障已經是主要國家隱私法規的保護核心,亦即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個人資料是否公開及供他人使用或處理。我們可以從國際組織、產業各界陸續對於 5G、物聯網或 AI 趨勢所發表的相關建議報告了解到。
在技術、服務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
(1)提升資料利用的透明度,建立資料當事人的信賴與信任。(2)企業建構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機制,強化資料利用之權利及責任關係的認知,以促成資料的合理有效運用。(3)為系統及使用者建議完善的保護機制,包括網路安全及智慧裝置的資安防護。(4)重視產品安全性,在設計階段融入安全性考量。(5)避免因資料分析產生新的歧視(discrimination)風險。
資料經濟的需求下,應逐步朝向由專責個人資料保護機構,統籌規動各產業個資處理與運用,及創造企業與消費者互信多贏的環境。
四、網路平台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壟斷與其他規管議題:
除了傳統的反壟斷反托辣斯規範如何適用於新興科技巨擘網路平台營運的問題之外,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發展正對民主造成巨大壓迫,以法律解決的行動正在蘊釀中,但也引發諸多爭議。起因於對管制網路平台仇恨言論及不實訊息壓力的上升,近來世界各國諸多倡議計畫包括管制價值鏈的重新改造,將管制網路言論的負擔部分移轉到民間團體身上。
在擴大網路平台責任的同時,勢必面臨由誰來定義違規內容以及是否會侵害言論自由的問題,再加上對演算法工具的可信度問題,使情況更加複雜化。更深層的問題是誰來詮釋這些公共利益?如何要求平台為他們的行動負起責任?最後要達到什麼效果?重新設計的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在法制面向上引發網路政策的探討,包括:(1)管制者須釐清網路平台在刪除內容時,其依據的國際標準跟管轄權限(jurisdiction)。(2)在法律的範圍內,管制者針對網路平台由自動化或AI演算系統作出的決定應有的「解釋責任(duties of explanation)」,需要訂定相關規則。(3)在多國合作下,針對演算法的問責機制,開發能夠模擬和檢測演算法程序的評估工具。(4)在定期報告中應提供對網路平台進行管制的資訊,完全透明並可受公評。
五、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前瞻的網路政策例如:
(1)資訊自由流通與管轄權、(2) 多方利害關係人網路治理模式、(3) 隱私與安全、(4) 新興技術之發展與趨勢等之議題,必須要持續關注並與國際同步與時俱進。
由於網際網路已全面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成為驅動數位經濟發展的主要媒介,有鑑於網際網路的高度社會影響力,聯合國就網路治理議題召開多次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以及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等會議,特別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網際網路。WSIS 工作小組即於 2003 年對網路治理做出定義,各國政府或公、私部門及公民社會針對網際網路發展及應用本於各自之角色、立場,為塑造網際網路的發展及使用環境,秉持共同之原則、規範(則)、決策程序等。
聯合國定義的網路治理議題大致分為五大項:基礎建設與標準化 (Infrastructures & Standardization)、法律(Legal)、經濟(Economic)、發展(Development)以及社會與文化(Socio-cultural)。在國際間的網路治理討論,已型塑出全球產業界、學術界、公民團體、非營利組織等多方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由下而上以共同參與的討論模式,與政府以「平等、公開、透明」方式,擬定或參與規範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使用階段的共同原則、準則、規則、決策程序及方案。以開放態度,參考 ICANN 多方利益關係人參與模式,期能建構由政府、產業與人民共同參與之開放網路社會治理模式,為數位經濟所衍生之新議題,集思廣益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透過適當的治理模式,營造有利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開放網路社會。
六、數位轉型:
由資通訊與數位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型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已如前述,所謂「數位轉型」,根據 OECD 定義 2019 年 Going Digital: Shaping Policies, Improving Lives 報告,所指的是:
"數位化與數位優化所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影響。經濟影響包含成本降低、價值增加、價值移轉或是營運利益提升等;社會影響則包含健康、安全與自然環境改善。"
數位轉型的一般定義是指,以數位科技為關鍵驅動力的過程,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與競爭策略,著重於透過持續性的跨單位整合,帶動價值與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它的戰略高度是促進國家邁向智慧化發展,同時驅動產業價值創造,生態系統重新建構及典範轉移,需要多元合作、量表建立、及指引系統化及人才養成等配套機制,以及中長程進行數位轉型的一整個過程的落實。關於數位轉型將另為文介紹。
七、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因應後匯流時代之典範轉移,網路時代的國家管制者及數位發展推動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強化管制者間交流,並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包括:
(1)技能和知識:管制網路平台需要有各種不同能力的管制者:如增加熟悉演算法的資訊科技專家、個資保護專家、了解網路傳播的社會科學專家;(2)組織的面向:應將龐大的組織重新型塑,與使用者團體密切合作落實監理,並且遵循合作、互動、有彈性和參與的管制程序;(3)跨國與超國際合作的下一階段:運用資訊庫分享和跨國聯盟研究方法,動態、定期舉行管制者的合作交流。
特別是因應在地管制與全球衝擊,下一代的監理及發展機制必須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下一世代的國家管制及數位發展的設計思維必須全球化:每一項管制產生的衝擊,都是全球性的。關於新管制與發展價值鏈,既有根深柢固的媒體政策原則,像是多元、多樣,以及在地主義等,都不應該摒棄,但是必須從這些基礎上提出新的取徑和方法,確保數位環境中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最終義務。
八、國際連結:
由於後匯流環境的特性是跨領域、跨產業、跨國界,在傳統通訊傳播之外,諸如跨境傳輸、電子商務、資料落地不落地、數位稅、國際管轄、網路空間等議題,在既有的國際組織包括 APEC、 OECD、WTO、及聯合國等日益受到重視,區域型經貿組織員是多以數位經濟合作發展作為主要訴求,更是主要經濟國家如 G20 等的重要討論議題;國際域名組織包括 ICANN 等網路社群組織多年來持續維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在網際網路高度運用的現在與未來,將與政治、經濟、社會產生更密切的關聯。
參、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的整合,自 2016 年起即陸續奠定數位發展部會的基礎
從上述說明應可理解,日前總統揭示的數位發展部會為何是以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整合為核心,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將既有部會執掌搬一搬重新組合,數位發展即可水到渠成,若沒有層級化思維及數位轉型,那可就差之千里。就以前面說明的關鍵成功要素中來看,有多少執掌是目前在行政體系內不具備、不明確、或殘缺的功能?如何完備之?再者,即使搬一搬、組一組,涉及既有部會的定性調整且尚須融合才得以運作,更何況數位發展本不應只是單一部會的事,若因成立單一部會反而讓各部會有了遁逃出口,那真是令人最不樂見的發展,惟以個人經驗來看是非常有可能的結果,更何況還有思維轉換及能力建構的大工程。
"過去幾年,我因為個人非常明確的理念、價值及目標,接任 NCC 主委職位前後隨即主動展開「以法定獨立機關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明知異常艱辛,但是若不行動我就沒有必要進入體制。"
除了對 NCC 既有執掌通訊傳播監理事務,以更創新更高格局視野推動相關工作(例如全力制定並推動改變監理思維的電信管理法、規劃 5G 釋照及物聯網發展等) ,在此不予贅述之外,以下即簡要臚列與前述數位發展關鍵驅動要素相關的,但是因組織定位尚未調整在既有體制下相當困難進行的幾項重大工作:
* 尚未獲推薦徵詢前即以專家身分協助規劃我國資通安全發展策略與架構,獲人事同意權通過後,即向當時兩位政委提出「數位與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資通訊整合數位發展部會、政府組織改造」的規劃與目標。
* 上任即帶動 NCC 以資安鐵三角之一,從國安、資安及通安等層面,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全,建構國家整體資通安全防護網,藉由幾項策略之推動,實現「建構安全網路環境,提供可靠通傳服務」的願景,這些策略包括:強化通傳資安政策,健全資安法規環境;完備網路安全管理,提升業者防護能力;達成資安聯防機制,完善資安通報應變;建立資安檢測體系,制定資安檢測指引;以及推動連網設備認證,偕同相關部會輔導產業行銷國際等。
*2017.02 主動於行政院院會報告不實爭議訊息國際觀測及處理機制建議,並展開持續對內溝通希冀建立機制,此議題將另為文說明。
* 爭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由交通部改隸 NCC,強化網路層級架構中邏輯層的各項工作與國際連結,包括資安防護、IPv6 推動、及參與國際間關於網域名稱、IP 位址、路由傳輸、網路政策等議題討論。
* 與交通部協商郵電司業務及員額移撥,行政院人事總處協助,並經由委員會修改處務規程,強化 NCC 在通訊與傳播政策研析與制定之職能與任務。
* 以推動寬頻帶動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發展的角度,於行政院層級倡議各部會重視網路政策與網路治理機制的建構與發展,並於 NCC 內部培訓同仁網路政策能力建構,及逐步推動議題式網際網路政策;包括建立影視音 OTT 跨部會平台,協助網路侵權及影視音產業跨平台發展推動;研析及徵求意見推出傳播產業綠皮書公開徵詢後再轉化為白皮書作為政策依據;偕同相關部會完善及強化 iWIN 兒少保護機制等。
* 爭取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 (Taiwan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TWCERTCC)職能從中科院改由 TWNIC 執行,完善我國資通安全通報應變體系及國際連結。
* 由 NCC 規劃並建置國家級「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NCCSC),即時掌握、有效管理網路安全,結合資安事件的自動化蒐集、分析、通報、應變與分享,加上和國際通訊網路維運互連的防護機制,可以大幅提升資通安全,也達到國際資安聯防的效果。
* 規劃並持續進行通傳產業個資維護及資料運用的整備,以因應個資隱私保護及資料加值應用之推動,以及未來可能成立的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 經由辦理 APEC TEL 58 強化資通訊 ICT 整合及國際參與能量,並連結「APEC 網路及數位經濟路徑圖。(APEC Internet and Digital Economy Roadmap)」,關於原APEC「電子商務指導小組」現 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將另為文介紹。
* 為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關於網路政策討論,在 TWNIC 已改隸 NCC 前提下,向行政院爭取由 NCC 取代交通部,做為我國參與 ICANN 會議的 GAC 會議作為政府代表,惟最終竟未獲行政院同意。我國就網路政策的國際參與迄今仍由交通部代表出席,實際之問責制度亟待商榷。
以上是在現行 NCC 獨立機關及委員會運作的高難度情況下,基於數位發展迫切性所推動的,原不被認為是執掌範圍的努力。
後疫情時代,台灣更要關注數位發展
數位發展是從早年 e 化推動到建立智慧國家的重要基礎,從國際發展來看,是無可迴避的趨勢,特別是後疫情及新常態時代,台灣只有繼續奮力向前,同時更要關注數位發展各層面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我們在過去幾年任內奠定了數位發展的基礎,盡可能地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接下來的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其中,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這在世界各國如韓國、新加坡、德國等皆有諸多前例可循,只要沒有私心,不藉此擴張威權並給予以適當監督,不足以作為裹足不前影響數位發展的藉口。一句「誰都管他不到,但他也什麼都不管!」(編註:此為 2019 年行政院長蘇貞昌對 NCC 無法抑制假新聞的發言)的政治語言,目的在羞辱被限制定位定性的行政機關,實際上只是凸顯對於現況認知偏差,及對數位發展的有限格局。
展望未來,只希望這些人事物別成為數位發展的障礙才好,惟無論如何,始終影響不了有理念有價值認同的人,繼續為台灣的數位發展及國際連結的目標而努力,期待台灣的數位發展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能有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轉化與提升。
撰文者:詹婷怡;文章摘自 INSIDE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6.20
數位轉型,將不合理化為合理的過程
近年來,繼雲端、工業4.0、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之後、數位轉型變成一個熱門話題,各式各樣的報導、書刊不斷地強調「數位轉型、勢在必行」!到底為什麼數位轉型這麼重要呢?
回顧社會發展的歷史,社會環境會隨著技術的演進而不斷變化,對每個人、每個產業與每個國家都有密切關係。以交通工具為例,人們靠行走、騎馬(或騎乘其他動物)、搭乘馬車,就這樣過了幾千年;一直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汽車的誕生打下基礎,終於在1885年由卡爾.本茨製造出來第一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再經過多位科學家的改進,在1911年福特成功降低汽車的生產成本,將汽車融入人們的日常,至此人們的旅行範圍增加了,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隨著石油資源減少、空氣環境污染,在1990年代人們又重新開始關注電動車,也讓汽車製造商競相投入研發量產;接著因為科技的再進步,包括無線通訊、車輛控制、人工智慧…跨領域的結合,讓自駕車開始用在接駁服務,若未來擴大使用到一般民眾每天的通勤,又將改變搭車的樣態。
再以金融產業為例,大約在1950年代,銀行作業資訊化正式萌芽,當時的電腦設備體積龐大但運算效率卻不如現在的桌上型電腦,多半用在帳務處理、利息計算以及統計分析;隨著銀行資訊化的普及,銀行之間開始可以互通,到了1980年才完成整體網路連線作業,但人們要領錢、存錢、辦理金融業務,都還是要上銀行親自處理;而到了2000年網路普及的世代,銀行推出網路化的服務,讓民眾使用自己的電腦設備,即使不用到銀行,也可以處理部分的金融業務;接著到了2010年,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手機更進一步變成銀行提供民眾金融服務的重要工具,每一家銀行也推出自己的行動銀行App;而在2015年左右,開始有人將各式各樣的技術導入金融服務,開啟了新一波的金融科技浪潮,於是手機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可以拿手機來結帳(行動支付),也可以要機器人幫你選投資標的(理財機器人),各式各樣創新的服務被提出來,讓金融服務變成一種貼身的服務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來,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技術,而錢(創投的資金)會驅使技術找到應用的出口,像是人工智慧用在自駕車上或是在投資理財上,也因為各種技術的導入,改變了每一個人生活,同時也帶動每個時代不同的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的發展。
現在,資金挹注在各種數位相關的創新上,讓以前做不到、不合理的事情變成可能、變成合理,讓人們的生活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數位轉型的重要。
撰文者:陳正然、林玉凡、劉仲祥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5.22
精準投入數位轉型必要資源!企業如何建構最佳策略?
因應市場需求急速轉變,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維持營運彈性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但台灣中小企業常在轉型初期就面臨卡關挑戰;導入雲端運算、物聯網、AI 等解決方案卻容易出現成效不穩定的情況。企業數位轉型為的不是短期的利潤提升,而是長期的生存與成長。為了讓轉型成功率直線提升,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投對資源?選對方向?轉型過渡期中,企業主又該如何看待考績、KPI 等衡量標準呢?
數位轉型沒頭緒?「轉型量表」幫企業把脈診斷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聚焦推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希望透過數據化的方式歸納分析出有效且足以反映實際企業營運狀況的量表數據,有效解決企業經營痛點。由 DTA 主辦, 資策會、台經院協辦,並邀請勤業眾信經驗分享, 針對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現況提出指標化量表,協助企業了解自身數位轉型進度及弱點 ,以期找出關鍵方向,在企業有限預算下發揮最大數位轉型效益。
台灣企業主常有的轉型狀況,嘴上討論數位轉型,但若要執行投入卻不知從何做起?除此之外,台灣中小企業選擇轉型,多半為了解決過去資訊系統包袱,但卻常缺乏全盤策略思考,導致整體系統疊床架屋。
事實上,數位轉型可制定 3 至 5 年目標計畫,從顧客體驗升級、營運流程改造,乃至商業模式再造,非靠建置單一 IT 解決方案就能一蹴而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與合作夥伴觀察台灣企業現況並參酌國際組織、知名管理顧問公司的評量工具,規劃設計出一套客觀的企業數位轉型評估量表,能供中小企業作為未來數位轉型參考。
踏出數位轉型第一步,提供「資訊不足」解方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指出,不論是國內外,中小企業在面對數位轉型時主要有三個挑戰,分別是資訊不足,資源不足與整合能力不足。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資訊不足,致使企業選錯解決方案,選錯服務商,導致轉型失敗;損失金錢之餘,更延誤了自身數位轉型的寶貴時機。
面對資訊不足的問題, 國際上最常見的解方包含政府提供具公信力的數位轉型評估表,讓業者做自我檢測 。舉凡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提出「工業 4.0 準備度」(Industrie 4.0 readiness),協助製造業者評測數位轉型準備程度,並透過診斷瞭解企業目前處於何種數位化階段。
數位轉型量表廣納海外成功案例經驗,針對企業數位化投資、企業現況與數位轉型成效三個面向, 評估問題癥結,提供量身訂製的企業轉型策略 ,更可介接合適的轉型服務業者,讓業者有明確的轉型方向。
詹婷怡表示:「數位轉型是企業運用科技解決營運問題來創造新價值的一段旅程。」過程中需不斷地搜集資料做策略調整與判斷,因此企業無需擔心所制定的方向是否正確而裹足不前,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並保持彈性、快速回應才是關鍵所在。
從公司治理到客戶服務全面數位化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暨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指出,台積電是台灣產業中數位轉型最成功的典範,從公司治理、策略、技能培養到客戶體驗全面性的實現數位轉型。而中小企業當中健豪印刷亦是數位轉型成功案例,他們除了從工廠設備、製程數位化之外,更將數位化延伸到客戶端服務以及多元化通路,由總經理帶頭深入進行整合, 成功將傳統印刷業轉型為服務業。
林欣吾強調:「在現今市場上,企業須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生態系中各個角色,未來是共創與競合的時代,不應老是以壁壘分明的立場看待他人,而應思考如何與其他企業共創價值。」
注入數位 DNA,企業轉型從裡到外的代謝新生
在數位轉型量表中,將透過數位投資、數位轉型現況、數位轉型成效等三構面來衡量企業數位轉型程度。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所組長劉仲祥指出,數位轉型現況指的是企業在策略、組織文化、技術、營運流程、技能方面的成熟度,透過此量表的分析,企業可了解自己與同業相比在數位轉型上的程度,以及企業投入數位轉型後的效益。
看過許多企業數位轉型失敗案例,勤業眾信執行副總溫紹群指出,數位轉型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企業需自問為何要投入數位轉型?驅動企業數位轉型的緣由為何?願不願意揭開企業核心問題點及人事衝突? 沒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許多半途而廢的企業大有人在。
而企業 數位轉型的 KPI 應由企業主與員工雙方共同討論決定 ,許多企業跨部門之間的 KPI 存在矛盾衝突,例如業務單位產品賣得越多,對後勤服務單位來說卻造成維護成本越高,這樣的 KPI 設定就有很大問題。
不論是大型或中小企業、製造業或服務業,在面臨世代消費行為改變的此刻,都需有投入數位轉型的決心。不需被單一廠商牽著鼻子走,透過客觀的數位轉型量表,了解自身的現況、設定對的方向,才能以有限資源獲得最大效益。
文章摘自科技報橘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