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文/桂思強 鄒淑文 圖/卓建源 新光合纖 協同編輯/林欣曄
疫情之後,台灣紡織產業地位日趨重要,環保相關材質需求高漲,品牌大廠加速永續,推出與環保有關產品。對紡織業來說,提升回收材料使用的量能與技術,是獲取大廠品牌訂單的關鍵,成立半百的新光合成纖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光合纖)十三年前早已嗅到商機,推出可以循環的環保紗,在全球已獲許多運動衣品牌認證。
一樣的環保紗,製程技術不同、毛利也不一樣。一般環保紗成衣與可排汗的運動衣,就有20倍價格差距。新光合纖研發技術精湛,其中「機能性環保紗」更是領先業界。台灣第一支國產寶特瓶就是由新光合纖製造。新光合纖總經理羅時詮表示,除了深耕紡織業,還有塑膠事業、每個品牌維持其獨特性,而居上游紡織原料領先巿場,就要建立緊密供應鏈及強大的研發力。
公司簡介
新光合成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56年成立,資本額新台幣145.4億。民國59年完成建廠,目前台灣有中壢、桃園、觀音、大陸杭州廠、泰國廠等多個廠區。產品線包括化纖、塑膠及光學薄膜三大類,近年多角化經營,將生產線轉往高附加價值產品,成為光電、汽車及電子產業的重要材料供應商。目前塑膠產品及化纖產品營收及產能各佔一半。
圖說:新光合纖總經理羅時詮(中)帶領團隊推動產業智慧化
數位轉型動機
用舊的武器、無法打新的戰爭
去(2020)年疫情爆發、各廠的接單量從三月份三成、直到十月份產線才回復正常,這段時間、羅時詮體認到從紡織業、電子業甚至汽車業、上游廠商往往需要和時間賽跑。有時,把材料開發出來,還得先自行已檢測以符合大廠規範來爭取先機,面對其他供應商競爭、巿場的多變,唯有靠新數位工具、彈性生產、不斷研發,才能走在巿場之前。
工廠環境作業 無法即時反應
新光合纖目前生產設備多達50種、每種設備各有50-100項不同的生產功能、歷年來不斷擴建廠房增添各項設備,但製造現場與總公司總有段距離,哪些設備出現故障?哪些機器在稼動?每台機器生產狀況,總公司是無法即時掌握的。有時生產設備故障,人工巡廠花了二小時才知道哪個區出了狀況,無法整體提升生產效率,直接影響正常排程。
而上游原料研發生產就像電鍋煮飯,米種、溫度及水質都是影響米飯的結果及品質。不同客戶各有不同的需求條件,所以原物料、工廠環境、溫度參數設定等所需條件都不盡相同,要保持最佳生產效率,發展智慧工廠是新光合纖的終極目標。現階段要讓廠房設備數位化、數據化才能走向智慧化。
數位轉型策略
內在:上層貫徹 內外合力開發智慧系統
傳統產業要求新求變,從付諸行動到及看到成果豐收,往往是條漫漫長路。跨越半個世紀的新光合纖是台灣紡織業上游的老招牌,對於歷史愈悠久的企業,轉型必定帶著包袱,羅時詮帶領團隊推動產業智慧化,以高層決心、由上而下貫徹執行、敞開數位轉型大門,不用大量的資本及設備來展現實力,而是從企業文化開啟產業智慧化。
2016年擴大資訊組織成立ERP小組,另設立新光網加上原有的資訊部門,分別進行資訊流程管理、工廠流程管理及生產數位化。ERP小組負責流程改善,加上新光網的工廠管理及IOT、協助工廠端生產的產品先數位化。值得一提的是,新光合纖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有將近一半資訊系統內部自行開發,所有紡織上游產業知識全掌握自己手中。
數位轉型作法
發展產品條碼系統 幫產品建立身份證
2014年開始,新光合纖的資訊部門開始嚐試為產線的各式機器及產品、配方等給予記錄,首先必須研究在不同年代購置的機器上加裝傳感器,收集資料的可利用性,與原廠或代理商洽談,取得可以串接資料的各種可行性。
為要讓生產各項種產品日後可以進入資料庫統一管理,新光合纖在2017年由資訊部門發展產品條碼系統,任何產品透過條碼系統,就知道是何時?在哪台機器以何種配方產製?如同產品的生產履歷。有了資料,往後就有各項數據可以辨識分析。先是從幾個事業單位及場區試行,目前觀音廠已全面展開,接下來其他廠房也計畫在今年陸續導入。
導入OEE指標 打造工廠智慧巡檢系統
新光合纖過去是老師傅傳承的時代,訂單寫在簿本,直接做排程,但全廠機台稼動表現其實是不夠清楚的。新光合纖透過OEE生產設備量化指標來評估,做為設備資產有無達到投資報酬率的重要依據。
資訊處處長羅榮森表示,由於新光合纖生產設備的購置因不同廠房及產能需求分次採購,生產效率不一。過去機台設備與生管資訊沒有適度的整合,看不到稼動及故障狀況,新光網協助廠區導入工廠智慧巡檢系統,在人機介面的設計上加入IOT及燈號設計,如產線替換、工件故障或產品維修等各種指令訊號,可快速獲得解決。
導入MES工廠管理 邁向工業3.5
在新光網協助下,新光合纖也導入MES系統,部分機台加上IOT,機台稼動數據進入ERP後,有了數據系統就能全面串接。協助各階層管理更精準決策。羅時銓表示:「這套系統展現成效的時候,是工業4.0喊得最大聲的時候,但我們認為這應該是工業3.5。」工業3.5是清華大學簡禎富教授提出的,主要論點是工業4.0的目標過於遠大,在進到4.0之前還有許多事要做,這個過程可以視為3.5。
利害關係人
成立新光網、轉型資訊服務
羅榮森表示,當時為了推動數位轉型,2015年成立新光網路科技,編製22人,負責新光合纖的工廠產線自動化、數據化。幾個廠房場域實證加上產線實務經驗,累積出紡織產業所有相關的Domain Know-how,提供專業智慧製造解決方案與服務。這個解決方案也是台灣第一個針對紡織業而設計的系統。「我們正在將經驗複製,希望帶動整體產業轉型動能」。
新光網的核心技能是運用數位科技,提升生產條件與環境,從邏輯、數據、流程構面,透過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共同溝通語言,從六標準差的小型專案開始,將傳統的經驗,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收集數據,再應用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猶如為工廠植入一顆數位大腦。
新光網目前開發的震動監控模組於2021第一季獲大廠採用。而數據交換平台也獲敦南科技採用,透過Web Service的通訊協定、XML/JSON的資料格式,解決 SPC、MES和其他應用程式進行資料交換作業。
數位轉型成效
轉型烽火輪開始飛 產線接單滿載
喜歡運動且勇於創新的羅時詮以「風火輪」比喻數位轉型的精神、每個階段不斷的拼命踩著,如今看來「風火輪」已經飛起來。
去年疫情爆發、各廠區的接單量從三月份三成、四月四成、一直到十月份產線才回復正常,到了十二月已經滿載、排程滿滿。羅時詮仔細分析,這些都是品牌大廠急著要上游原料的急單,當然包括多年來的老客戶,才讓新光產線得以回穩。儘管羅時詮強調,導入數位轉型不在追求量的成長,用數位力把客戶服務好,訂單自然紛至沓來。但新光合纖運用數位創新、提升整體生產力,不斷的拉開與對手距離,才能穩居領先地位。
產線數位化 應付少量多樣急單
羅時詮曾自詡,巿場流行一句:「品牌要成功、就要找新光(台語)」,這句話說的霸氣,卻是不爭的事實,新光合纖處於產業的上游、尤其開發材料速度快、更影響巿場走向。不用等業界來告訴我們用什麼材料,?而是主動開發特殊材質與品牌大廠合作,讓每個品牌都獨特性。而能做到少量多樣、快速反應巿場需求、應付全球大廠急單,全靠著新光合纖不斷的持續數位化、成功轉型。
轉型啟發
轉型力拼高值化 成立新光網跨足資訊業
羅時詮表示,所謂數位轉型就是創造價值,以紡織業為例,從生產製造、客戶體驗、員工的痛點,都在一連串的轉型過程中逐步找到最佳解決方案。新光合纖投入六年時間完成數位化、數位優化及產線自動化。
從傳統製造業,藉由數位轉型力拼高值化、並成立新光網科技,跨足資訊業。用50年的產業經驗、植入系統工具中,變成標準模組。新光網是目前紡織業第一家做MES的軟體公司。這也是新光合纖在成功順利轉型後,希望將轉型經驗複其他產業,減少過程的摸索陣痛性、助攻台灣紡織產業整體升級,成為台灣利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