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文/桂思強 鄒淑文 圖/卓建源、盈錫提供 協同編輯/林欣曄
專業人力,讓盈錫上下全面總動員,全力推動智慧製造。
這是展現綜合能力的時代,人力到人才是質的飛躍,是腹中有料的內涵,於是跨界成為必修課題,專業不是屏障,而是互補,盈錫對於人才的培育、留用,堪稱業界典範。在傳統觀念,做製造工業都是黑手,但轉型後的盈錫精密工業(以下簡稱盈錫)所有人力都成為「人才」。
擠進全球第三大的精密螺帽製造廠盈錫精密,從傳統代工到世界級高端精密生產,應用領域涵蓋3C、航太、汽車、醫療;在台灣市占率逾八成、中國大陸市占率逾五成,並銷往歐美日等44國,是從台中走向全世界的台灣隱形冠軍。資本額1.98億、員工人數有190人,其中九成以上員工皆來自產學合作成果。
圖說:盈錫精密擠進全球第三大的精密螺帽製造廠
轉型動機及挑戰
全球高喊工業4.0,工業之母的機械業,是所受衝擊速度最快和程度最大的產業,多數的機械業已開始接受極少量且客製化的訂單。尤其盈錫主要生產的產品是使用於各式工具機的高精度螺帽,包含高速主軸、動力刀塔、滾珠螺桿、機械雙軌、數控分度盤。幾乎每一顆螺帽是少量多樣、量身訂作,甚至一顆螺帽的垂直精度可達到 2um。
垂直精度指的是工內螺紋的中心線和端面的垂直精度,由於螺帽的脆制度會影響到組裝的軸承的精度和壽命,垂直精度愈高,表示軸承品質會愈穩定,而2um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精度。盈錫做螺帽講求的就是「穩定」,也就是做一顆和100,000顆的品質幾乎一樣的要求。
在如此高密度技術下,人才的培育也是盈錫轉型的一大工程,不僅培養技術人才、也培養資訊人才。尤其2016年盈錫製造走向智慧化後,盈錫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傳統機械業老師傅,如何跟上作業模式的改變?以及如何培養跨領域的產業人才。
轉型策略
產學合作育才 驅動轉型之路
盈錫人力策略就是與資訊相關系所進行產學合作,培育智慧化後所需的系統發展與資料分析之專業人才。員工不僅學習設計開發、品管等建立國際化品牌、智慧化等跨域能力。因此,盈錫提出資訊人才培育擴編計畫,培育系統發展與資料分析之專業人才,養成機電系統整合人力,奠定未來十年競爭力。
巫有捷表示,重視製造業的德國把人力當成人才,盈錫產線逐漸智慧化後,所有的人力要變成人才。盈錫透過專班三年、大學四年的「3+4」計畫,「雙軌訓練旗艦計畫四技專班」、提供資金延攬高職與大學端的產學學員,同時設立「人才扎根計畫」與「產業研發人才培育計畫」來支持學生參與專題研討研究。
盈錫引進資訊新血成立資訊部,再擴編及獨立品保部。數位人才直屬於執行副總,目前數位人力有10人,以員工總人數不到200人來說,這樣的比例在製造業相對較高。巫有捷表示,將這些資訊人才引進各部門、帶動老師傅及廠區員工,適應及學習資訊化作業,也讓轉型之路走的更快更順利。
圖說:以資訊化作業加快轉型的腳步
深度建教及產學合作 吸引新世代
盈錫的「策略」就是打造幸福企業。在薪資、福利、職涯規劃、產業願景等,要有完整規劃,做到要讓學校願意配合共同來育才。例如,盈錫每月提供獎助學金、投稿獎勵金,鼓勵碩班生將研發專題投稿國外研討會或期刊。「方法」就是以自身累積的經驗、資料及場域為訓練場地。
利害關係人
盈錫與國立勤益科大、僑光科大等多所學校建立建教合作關係,並獲金屬中心及勞動署的支持,推廣領域包括資訊、機械、工管及各科系等。以資訊為例,每年以建教合作關係進入盈錫的學生每月不但領有助讀金,畢業後也不綁約,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留在盈錫,唯一要求是在建教合作期間的研究專案,必須與盈錫的業務相關,並留下研究成果。
轉型作法
培育數據分析人才、減少學用落差
巫有捷認為,對學生而言,最缺的就是在實際工作場看到、聽到、摸到的感覺,不論身處工廠、辦公室,對學生及老師都是課堂無法體驗的臨場感。以資訊來說,盈錫會提供由ERP導出經過處理的實際資料集訊,做為研究專案之用,提供學生在學校無法獲得的真實資料。
在實習設備上,一般學校的車床可能是傳統車床,偶而會有CNC車床,但在盈錫,學生可以在畢業前親手操作千萬元以上的國內外大廠牌的五軸加工機、車銑複合機等設備,巫有捷強調,整個技職體系來說,這樣設計的目的就在於減少學用落差的可能。
播下資訊種子 在不同部門擴散深耕
盈錫的作法是把資訊系學生打散至各部門,資訊人員必須了解工廠及公司上下所有流程,充實所有環節的領域知識,從資訊人與同仁溝通中,了解資訊化到底做什麼?藉由資訊人員的專業及術語,增加全員對於資訊化作業的參與及認知。
巫有捷強調,「智慧製造的核心還是人,不是機器。企業員工的素質只會變得更重要」,因為未來競爭力來源在於智慧製造,而智慧製造的關鍵在數位化,未來在與學校在資訊領域的合作,持續加強數據的分析、應用及AI演算。
圖說:盈錫提供給年輕學子優良工作環境及平台
轉型效益
打破專業藩籬 以數位力提昇綜合職能
巫有捷表示,目前盈錫懂處理大數據和資訊保護的工程師陸續增加中;在國際行銷方面,也培養海外業務團隊。例如、去年疫情影響,盈錫舉行線上串流展覽、製作影片、依照顧客不同需求面向,分段出不同功能影片,客戶可直接點選影片就能一窺各種螺帽應用、持續透過線上服務全球大廠。
建教合作的學生在盈錫內部會打散至各部門,資訊領域的學生就是各部門的資訊種子,尤其在2016年開始啟動的數位轉型過程中,這批資訊種子既是火車頭,也像被吹走的蒲公英種子,日積月累,感染力持續擴散之下,無形的數位轉型成效已日漸顯現。
技職教育有成 不斷獲獎肯定
巫有崇與巫有捷出身技職出身,不僅待員工如己出,提供早午晚餐及住宿。提供優質的環境讓學員學習業界一流技術、透過學長姐制度讓職涯發展與同儕關懷一併發展,達到雙贏局面。108年獲經濟部第五屆卓越中堅企業及營造友善職場優良中堅企業,109年榮獲第五屆技職教育貢獻獎,為業界典範。
盈錫提供保障實習名額的同時,更鼓勵具潛力的學生攻讀研究所,並贊助其學雜費。雖以不綁約方式合作,但多數產學合作的學生都會在畢業後回歸公司任職,因此盈錫創立逾30年,有九成員工皆來自產學成果、平均年齡更落於25-30歲。可以說是一家年輕、創新的製造業。
案例啟發
產學合作 找到成功方程式
邁向智慧製造過程中、人才的轉型往往比投資硬體更為重要,盈錫從學校扎根、透過產學合作、培育人才。透過獎勵策略、讓人才深入場域,與現有員工互相共創加值,展現出不止以往的專精能力,還有多元化的技術整合能力。從軟體到硬體,快速讓盈錫步向工業4.0。邁向智慧製造過程中、人才的轉型往往比投資硬體更為重要,盈錫從學校扎根、透過產學合作、培育人才。透過獎勵策略、讓人才深入場域,與現有員工互相共創加值,展現出不止以往的專精能力,還有多元化的技術整合能力。從軟體到硬體,快速讓盈錫步向工業4.0。
當機台從「人」走向智慧化後,專業能跨界人才成為產業搶手的人力,各家都需要人才,盈錫則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人力也跟著轉變。盈錫做為幸福企業,員工福利自不待言,目前全員平均年齡為27歳,堪稱年輕人的製造業。盈從產學合作中找到成功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