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9.09
DTA 數位轉型國際論壇 從轉型契機看見新創舞台
在最壞的時機、也有最好的機會,新冠疫情加速企業轉型力道,透過數位基礎建設推動產業升級成首要策略。林口新創園國際創業家大賽9日頒獎典禮,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同日以數位轉型為主題舉辦國際論壇,吸引超過百位產業嘉賓與新創代表參加。
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擔任主持人的兩場座談中,DTA 副理事長詹婷怡、資策會副執行長楊仁達、台經院副院長林欣吾、凌群電腦總經理劉瑞隆、資誠創新創業服務執行長羅沁雯、 LnB 信用市集創辦人及執行長楊瑞芬等產業領袖與新創代表都受邀出席分享洞見,說明台灣的數位基盤建設將如何成為推動國家產業升級與轉型的磐石,更成為國際新創表現的舞台。
數位轉型是不斷進化的旅程,若把數位轉型想像成距離很長的馬拉松。企業作為跑者需要哪些基礎跑道的建設,就是政策面要思考的問題。這些基礎建設包括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數位轉型成事在人 DTA 力推數位量表
跑者速度很快,前導車速度則慢,因此,縮短「技術 4.0」跟「政策 1.0」之間的差距,也是首要重點。沒有一個政策可以保證跑者跑到終點、贏得比賽,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是路線規劃、安全的跑道和救援、以及適當的補給。因此詹婷怡強調,在數位轉型計畫中,研擬轉型量表與指標是必要的原因。
此論壇中,講者也舉星巴克及台灣大車隊為例,前者已經不僅是以其咖啡霸業賺錢,而是從電子商務平台、數位體驗式消費等,轉型成為直接輸出雲端技術獲利的數位科技公司,而後者積極經營 App 等數位載具,提供各項服務,會員數高達 300 萬。
這二個案例說明先洞悉顧客需求、再利用科技工具來提升服務的品質並延伸服務的價值。這也呼應講者所提的數位轉型要轉的不是技術或系統,而是人。包括回應消費模式改變的積極心態,以及供給者本身的組織與文化。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 10 年內衝擊世界
論壇更安排唐鳳政委分享因應 COVID-19 期間、政府與民間攜手以創新與技術面對口罩、衛生紙、與網路謠言危機,也安排多位世界級講師分享專業洞見。微軟亞洲研究所副院長張益肇以 AI 驅動的數位轉型為題說明 AI 的驚人進展、未來趨勢與影響,並且預告 AI 驅動的 mixed reality (MR) 時代將在未來 10 年衝擊所有產業;前 Visa 中國區總經理與 PayPal 北亞區總經理李立航已打破金融科技的迷思為題,從檢視金融產業的過去與重要發展、預言金融 4.0 的未來;以色列航太公司 ELTA Systems 資安部門策略長諾姆‧克拉歐弗(Noam Krakover)探討了數位時代的資安議題;英國 PrecisionLife 執行長史帝夫‧加納(Steve Gardner)發布該公司利用英國 COVID-19 的大數據資料找出和嚴重症狀有關的風險基因研究成果,並針對數位科技如何協助個人化的藥物開發及精準醫療等主題進行分享。
企業攜新創 建立雙贏夥伴生態圈
為促成企業與新創建立雙贏夥伴關係,DTA 首席研究員黃玉華也主持專題座談、邀請交大國際產學聯盟吳傳禎執行長就企業如何與新創合作、推動內部創新分享經驗。國富綠景創投創辦人暨執行董事任昭銘及醫智亮加速器執行長胡瑞卿也針對世界頂尖大學包括 MIT、史丹佛、交大如何鏈結校友創業家網路打造創新生態系、以及台灣如何借鏡學習,分享寶貴建議。
陳正然理事長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這次的創業家競賽除了促成台灣與歐美創業生態系的成功鏈結,另一個突破與國際亮點,是促成企業透過提出具體挑戰(challenge)與新創精準對接,例如英國領導 AI 生醫公司 PrecisionLife 就透過提出 COVID-19 挑戰,順利與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AI Labs)培育的 AI 基因分析新創 TAIGenomics 對接。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貿易處處長藍子律認為,台灣有亞洲矽谷之稱、新創團隊擁有將點子落地巿場的技術及能力,而以色列團隊又以創新聞名、重視創造新的價值,不怕失敗。藉由 Global Hack 2020 活動、搭起一座橋,讓雙邊合作,各擅其長。加添巿場戰鬥力。
Global Hack 2020 創業家競賽不僅讓國際創業生態系看到台灣,更促成企業與新創的實質合作,對於培養台灣人才的國際視野與合作經驗,意義非凡。
撰文者:鄒淑文
More
2020.07.23
資策會攜手國內中小企業發表《數位轉型化育者》專書 30 個 「 本土企業 」 的變革案例 善盡社會責任分享數位轉型的成功關鍵
因應數位科技與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趨勢,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資策會) 自 2018 年起便確立以「數位轉型的化育者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nabler)」為新價值定位。為此,資策會特別在邁入 41 週年之際,於今 (23) 日正式公開集結 30 個 「 本土企業 」 的變革案例,出版《數位轉型化育者》專書,並秉持著協助各界數位轉型的公益角度,善盡社會責任,對外公開電子書 Qrcode,免費提供下載。
《數位轉型化育者》專書發表會亦邀請了一向支持並協助各產業領域推動數位轉型的公協會貴賓-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 (中華軟協,CISA) 理事長沈柏延及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 (DTA) 理事長陳正然、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TEEMA) 副秘書長毛恩洸,以及書中案例銘異科技副營運長宋燦勇、網訊電通執行長陳諧、巨全金屬董事長鄭如松、聿信醫療執秘吳秀蓉等貴賓蒞臨,展現了法人研發機構協同產業公協會的力量,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投入數位轉型,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加乘效果。
資策會由內而外推動數位轉型 免費分享Know how助產業掌握先機
適逢資策會 41 週年,資策會執行長的卓政宏表示:「數位浪潮來襲,相較過去,產業面臨的數位科技衝擊更為巨大,每家企業面臨的問題皆不相同,但共同的解法要先設定目標、怎麼做、由誰來做;兩年前數位轉型很少人知道,如今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卻不知道如何著手,希望透過《數位轉型的化育者》專書 30 個案例,為企業找到解法,並結合領域型法人專業知識與技術,串聯資服業者與公協會,期化育各式跨域創新的能量,建構數位轉型多贏合作的模式。」
數位轉型議題涉及層面複雜,亟需跨域知識與能量協力面對,資策會執行長卓政宏特別強調,選擇免費公開此書讓所需的企業下載,就是希望透過分享 Know how 的方式,吸引更多業者共同加速創新變革的推動。未來資策會將持續精進本書所提及之案例,歡迎各界先進專家給予指導及建議,與大家齊心共襄盛舉。期盼由單一企業個案 (點),擴展到領域產業 (線),進而複製至上中下游產業形成生態系 (面),來協助臺灣全面推動數位轉型。
與時俱進提供方法、工具、顧問 和中小企業並肩共創數位轉型生態系
事實上,資策會為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整合前瞻技術、顧問服務,於 2019 年成立「數位轉型學堂 ACE (Architect、Consultant、Evangelist) School」,並經由與國內逾 3,000 家中小企業訪談、健診後,發現台灣有 45.7% 企業仍未啟動數位轉型,僅有 20.3% 企業的數位轉型已經產生營運綜效;以業別區隔,製造業有高達 50.4% 企業仍未啟動數位轉型,高於服務業的 43.5%;從整體綜效來看,製造業僅達 19%的比例、略低於服務業的 20.9%。由此可知,臺灣本土企業中,扮演中堅力量的中小企業,普遍處於初步階段。
數位轉型學堂 (ACE School) 觀察到不論是個別企業內部或垂直產業鏈,皆面臨包含企業第二代接班、老師傅無法傳承、以及時代變遷,企業生命週期快速變化等問題,再加上本土企業長年以來發展出聚落產業鏈的群聚特色,如需轉型勢必透過整體生態環境著手;對此,於今 (23) 日發表會中分享的資策會楊仁達副執行長表示:「資策會在產業數位轉型的需求上,正集結研發、智庫、人才培育與產業服務的能量,訪察本土企業,由專業顧問提供合適方法、工具,並攜手各產業公協會組織,以輔導與共創方式,協同業者超前部署,讓台灣產業能在這波數位浪潮的衝擊下,持續屹立不搖!」
今 (23) 日專書發表會上,資策會更邀請國內中小企業及新創業者現身說法,分享企業內部轉型的經驗。生產電腦周邊零組件的銘異科技,因高齡少子化造成產線缺工問題嚴重,透過資策會 ACE 顧問輔導,協助銘異科技轉型為智慧化工廠。而從事電子客戶關係管理的網訊電通,透過資策會數位轉型顧問服務方法,以區塊鏈技術與新竹物流、中國信託等合作夥伴籌組共創工作坊,提供解決零售供應鏈「信任」與「智能合約」之核心問題,規劃結合物流與金流的跨產業服務系統。
同樣面臨缺工問題的巨全金屬,屬於公共自行車產業供應鏈中的精密金屬加工業者,資策會結合勤益科大的能量,先協助積極優化製程產線,並導入數位轉型策略,透過三階段籌組各領域專長顧問團隊,發揮最大整合綜效。而新創公司聿信醫療,更因應 COVID-19 疫情之科技防疫需求,開發出一款 AI 連續即時呼吸邊緣運算系統(AI 聽診器),資策會協助串接 5G 專網,透過資安檢測與行動裝置 App 檢測,把關開發流程的安全,並建立醫療資安合規框架,期待在未來產品成熟時進行海外拓銷,前進國際市場。
數位轉型是持續性的工作,而推動數位轉型需要企業主的決心、資源的投入,甚至涉及企業組織與文化的改變,資策會將持續扮演「數位轉型的化育者」,協同產官學研各界,建構完善的供給與需求機制,和中小企業並肩作戰,協助業者在產業價值鏈重塑過程中,找到一個核心的價值定位,進而塑造一個正向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促進各行各業加速創新與數位轉型,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創造更多商機。
資策會《數位轉型化育者》專書免費下載網址:https://www.iii.org.tw/Publish/DTSPages.aspx?fm_sqno=86
文章摘自資策會官方網站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7.22
DTA 理事長陳正然:數位轉型成集體產業焦慮,久了會變成憂鬱症
「你知道職業運動員 off season 的時候都在幹麼嗎?」問起這個問題的並不是專業球評,而是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sociation)理事長陳正然,他要談的也並非專業球員的訓練,而是數位轉型。
「off season 不是讓你去玩的,職業運動員在 off season 的時候還是都在訓練身體,因為要把身體維持調整在最專業的狀態。」陳正然從職業球員的體能維持談起,用這個例子告訴大家數位轉型需要的是內功,因為「數位轉型並不是單一線性的過程,也不像單一科技的推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講起這波數位轉型潮流,歷經網路興起、網路泡沫,以及雲端、AI 科技發展熱潮的陳正然不諱言數位轉型的重要性,因為數位轉型攸關的不只是企業的競爭力,更是國家的競爭力。然而,儘管企業現在對數位轉型多有高度認知,「問題卻出在行動有沒有跟上」陳正然觀察到,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不知道從何著手,這就好比學生知道要讀書,考試會考什麼,但卻沒有讀完或沒有讀懂,「因而產生了集體的產業焦慮,久了會有產業憂鬱症。」
擁抱網路開放與協力的核心價值
究竟企業該如何著手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的回答很直接:先做再說!
他認為,台灣的問題就是受到漢文化影響,企業都想先通盤規劃好,再去進行數位轉型,但數位轉型和網路一直在演進的核心本質是一樣的,「數位轉型是一個狀態的改變,是一個旅程(journey),沒有盡頭的。不同的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進而再做出調整。」
所以對於企業要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的建議是「就先做」。只要有想法就去進行,因為每個產業、每間公司,甚至是公司中不同職位的人員需要的數位轉型方式不同,沒有一套標準適用,他鼓勵大家多嘗試,「數位轉型需要的是積小勝成大勝。」
他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也最需要的是 mindset(思維模式)轉變,也就是開始進行數位轉型後,不只是科技的導入,而是整體組織文化、作業的型態都要隨之變動。根據統計,到了 2022 年,數位經濟會占整體經濟超過五成,「在這個前提下,企業本來就該把組織調整成能適應數位經濟的經營狀態。」
但講起來容易,要踏出數位轉型的第一步卻很不容易,究竟這一步怎麼邁開?做為台灣第一家入口網站的蕃薯藤創辦人、深諳網路與科技發展的陳正然提倡:「擁抱網路開放資源與協力的核心價值!」他表示,網路之所以可以發展的這麼快,就是因為他是開放的、協力的。
因此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如果大家夠聰明,就是和新創合作,不要想說自己單幹。」有些企業欲透過聘請厲害的 AI 人才進行數位轉型,他直言,這些厲害的 AI 人才履歷一丟可能可以進 Google、Facebook、AWS 等,「他的舞台不在你這」,「你請他去你企業幹麼?當 MIS 主管嗎?」
他表示,上述的人才多半在新創團隊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和這些新創團隊一起做 AI、Cloud 等新科技,因為新創團隊有 AI 等新科技能力,但缺乏企業的領域知識與市場連結,而擁有領域知識的企業不懂怎麼運用 AI、Cloud 等新科技變身為數位經濟時代的贏家,因此還是要從協作、協力、共創的角度去看,透過這樣的方式創造雙贏的結果。
最大的災難就是把數位轉型當成專案執行
而他又是怎麼看待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遭遇的難題?「許多企業把數位轉型當成一個專案在執行,這完全是場災難。」他回答。
為什麼這麼說呢,陳正然分析,許多企業在決定投入數位轉型後,多半就先成立專案組,以專案方式執行,其他的員工也多存有數位轉型是專案組應該負責的心態,並且認為數位轉型只是新興科技的導入,往往導致數位轉型需要的組織文化、營運的轉型最終沒有發生,數位轉型的目標也就跟著這個專案的結束而失敗。
陳正然表示:「可以理解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從專案的方式著手,但好的企業,這個專案最終是會被打散的,並且與組織融合。」
政府應帶頭示範,並建構國家級指標與量表
為了協助企業可以更順利的進行數位轉型,陳正然表示,目前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除了積極倡議,也攜手企業進行一些示範性的案例,目的是到第一線場域了解企業數位轉型的問題與痛點。
此外,陳正然也認為,政府也應該帶頭示範推動數位轉型,加大在數位轉型的投資,從公部門做起。他也建議政府,應建構出國家級的指標與量表,因為台灣是剛性體質,需要指標或量表做為行動的指引,進而導引企業一步步進行數位轉型。除此之外,他也提到,除了數位轉型,還有數位治理、數位創新、數位機會、數位落差、數位包容、數位外交等等各項議題,都需要一個統合的主責單位,建議政府應盡速成立數位部會,橫向貫穿推動與數位轉型相關的事務。
文章摘自科技新報: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7/22/dta-says-digital-transformation-causes-anxiety/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7.14
【一文看懂何謂「數位轉型」】前 NCC 主委真情告白:數位發展的必要性及關鍵要素
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傳產業(編按:通訊傳播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所帶動的更是政治、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 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mindset),以及機敏回應以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前提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
數位發展全面啟動,免不了「穿著衣服改衣服」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除了寬頻及資通訊整合帶動之外,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這些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或是事倍功半,包括:
(1)層級式 / 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2)可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3)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4)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托拉斯與其他規管議題、
(5)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6)數位轉型、
(7)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8)國際連結等。
過去幾年「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已奠定資訊、資安、網路、電信、傳播整合的數位發展重要基礎,接下來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回顧過去數十年:寬頻網路普及,全體產業共同數位轉型
過去數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通訊傳播邁向匯流的過程,緣起於近年來世界各國均提出前瞻性寛頻建設計畫,以普及寬頻網路及升級高速網路為目標,期帶動新興服務的成長,提升國家競爭力,其目的不外乎:
(1)為振興經濟發展,面臨經濟泡沫化或金融危機之國家,推動寬頻政策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振興經濟;
(2)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期望邁向知識經濟社會型態或是希望轉型成為資訊通訊樞紐;
(3)為追求社會平等或說縮短城鄉差距或數位落差。
轉眼間我們已經身處後匯流(Post Convergence)時代,寬頻社會(Broadband Society)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即是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所帶動的典範轉移,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傳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 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mindset), 並備具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
數位經濟來臨,政府應該縮短「技術 4.0」跟「政策 1.0」間差距
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的發展即奠基於數位匯流的基礎上,以寬頻社會驅動數位轉型,經由通傳產業法制革新及各領域法規調適,帶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與穩健發展,我國同樣也是處於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過程。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15 年提出「數位轉型倡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即呼籲各界在數位化浪潮中應即時掌握數位紅利,WEF 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更先進的新興技術以創新的方式相互連結所產生的綜效,遠勝於其單獨使用的效益,例如行動裝置、雲端運算、感測器、物聯網的交互組合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正以指數成長,WEF 認為,在 2015 年,數位轉型帶來新商業模式只占所有企業總營收的 1% 至 5%,但預計到 2020 年將達 30%。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則於 2017 年在其提出的「確保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成長及福祉」(Going Digital: M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Work for Growth and Well-Being)報告中,特別提到目前許多國家的組織與政策仍停留在類比時代,存在著「技術 4.0」和「政策 1.0」的巨大落差;因此,需要統合政府各部門,善用(leverage)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利益,以前瞻的視角,確保相關政策的包容性、一致性、統合性,同時充分考量利害關係人意見,才能讓數位轉型順利成功。
通訊傳播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換正在翻轉整個世界。尤其是數位基礎環境的建構,已不僅是佈建網路而已,除了發展超寬頻網路環境之外,跨境跨域的網際網路已無所不在,舉凡人民日常社會生活、產業經濟活動、政府施政作為,各式各樣的社為經濟行為透過網際網路互動及蓬勃發展,ICT 整合帶來更智慧的連結(Intelligent Connectivity),需進行全方位的規劃,才能讓數位基磐環境升級的效益充分活化,同時還要兼顧匯流法規與新興服務法規調和及保障平等數位發展機會等配套性議題,全方位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使政府、民眾及企業能夠充分掌握數位機會,共同打造出完善的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型態。
數位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共 8 項,從概念、環境、到個資法規建置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他它們,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
1. 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匯流後的網路架構從底層向上包括:
(1)基礎網路層:包括固網及有線電視等路纜、海纜、無線通訊、衛星、 IXP 等因資通訊科技技術匯流形成的綿密基礎網路;
(2)網路邏輯層:包括網域名稱、IP 位址、網際網路協定、路由及 root zone 等網際網路發展的跨境連結與傳輸發展;
(3)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例如各項網際網路 plus 的新型應用服務及其他資訊社會議題。
面對層級式/Hybrid 及生態系統,參與其中者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如果無法轉化思維,所有的問題只有面目更加模糊且治絲益棼。
2. 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的發展必需奠基在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以更安全的通傳網路為基礎,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自由與可信賴間取得均衡的網路環境,讓大家可以安心的應用網路發揮自己的創意與能力並享用其帶來的便利;而可信賴的網路環境,以前揭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來檢視,就會包括:
(1)基礎網路層:關鍵在於可信任的、不中斷的、具有防護能力的資安網絡,包括資安聯防體系建構,以及國際通報與標準組織參與等。
(2)網路邏輯層:關鍵在於國際域名等組織的參與及各項新興網路議題的國際合作與參與討論,包括 DDoS、路由劫持、封包竊取等影響傳輸及刺探機密的駭客行為防範等。
(3)各項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及新興的如網路霸凌與不實爭議訊息及超限戰等議題。
總的來說即是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個資保護(personal data protection)、以及網路安全(on-line safety)。
3. 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寬頻社會的發展已成為驅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的重要動力,終端使用者需求推動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各領域破壞式創新,例如運用物聯網(IoT)、5G、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機器人、大數據(Big Data)等資訊科技技術,在各領域包括自駕車、遠距醫療、視聽傳播、行動支付、綠能環保等創新應用之產生,使得傳統營運模式及新經濟行為也因為已使用者為核心而快速轉型;利用創新科技技術而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使用紀錄,透過資料不斷的重組再利用,技術上將得以有系統的資料型態透過巨量分析(analytics)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方式,萃取出有用或可供預測的資訊,進而發展更符合需求的新服務,「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已成為國際間熱烈討論的議題。
然而,資料運用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前已述及在可信任的網路環境中:: 個資與隱私是重要議題,資訊自決權的保障已經是主要國家隱私法規的保護核心,亦即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個人資料是否公開及供他人使用或處理。:: 我們可以從國際組織、產業各界陸續對於 5G、物聯網或 AI 趨勢所發表的相關建議報告了解到,在技術、服務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
(1)提升資料利用的透明度,建立資料當事人的信賴與信任。
(2)企業建構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機制,強化資料利用之權利及責任關係的認知,以促成資料的合理有效運用。
(3)為系統及使用者建議完善的保護機制,包括網路安全及智慧裝置的資安防護。
(4)重視產品安全性,在設計階段融入安全性考量。
(5)避免因資料分析產生新的歧視(discrimination)風險。並逐步朝向由專責個人資料保護機構,統籌規動各產業個資處理與運用,及創造企業與消費者互信多贏的環境。
4. 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壟斷與其他規管議題:
除了傳統的反壟斷反托辣斯規範如何適用於新興科技巨擘網路平台營運的問題之外, 網路平台的發展正對民主造成巨大壓迫,以法律解決的行動正在蘊釀中,但也引發諸多爭議。 起因於對管制網路平台仇恨言論及不實訊息壓力的上升,近來世界各國諸多倡議計畫包括管制價值鏈的重新改造,將管制網路言論的負擔部分移轉到民間團體身上。
而在擴大網路平台責任的同時,勢必面臨由誰來定義違規內容以及是否會侵害言論自由的問題,再加上對演算法工具的可信度問題,使情況更加複雜化。 更深層的問題是誰來詮釋這些公共利益?如何要求平台為他們的行動負起責任?最後要達到什麼效果?
重新設計的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在法制面向上引發網路政策的探討,包括:
(1)管制者須釐清網路平台在刪除內容時,其依據的國際標準跟管轄權限(jurisdiction)。
(2)在法律的範圍內,管制者針對網路平台由自動化或 AI 演算系統作出的決定應有的「解釋責任(duties of explanation)」,需要訂定相關規則。
(3)在多國合作下,針對演算法的問責機制,開發能夠模擬和檢測演算法程序的評估工具。
(4)在定期報告中應提供對網路平台進行管制的資訊,完全透明並可受公評。
5. 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前瞻的網路政策例如(1)資訊自由流通與管轄權、
(2)多方利害關係人網路治理模式、
(3)隱私與安全、及
(4)新興技術之發展與趨勢等之議題,必須要持續關注並與國際同步與時俱進。
由於網際網路已全面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成為驅動數位經濟發展的主要媒介,有鑑於網際網路的高度社會影響力,聯合國就網路治理議題召開多次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以及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等會議,特別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網際網路。
WSIS 工作小組 即於 2003 年對網路治理做出定義,各國政府或公、私部門及公民社會針對網際網路發展及應用本於各自之角色、立場,為塑造網際網路的發展及使用環境,秉持共同之原則、規範(則)、決策程序等。聯合國定義 的網路治理議題大致分為五大項:基礎建設與標準化(Infrastructures & Standardization)、法律(Legal)、經濟(Economic)、發展(Development)以及社會與文化(Socio-cultural)。
在國際間的網路治理討論,已型塑出全球產業界、學術界、公民團體、非營利組織等多方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由下而上以共同參與的討論模式,與政府以「平等、公開、透明」方式,擬定或參與規範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使用階段的共同原則、準則、規則、決策程序及方案。以開放態度,參考 ICANN 多方利益關係人參與模式,期能建構由政府、產業與人民共同參與之開放網路社會治理模式,為數位經濟所衍生之新議題,集思廣益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透過適當的治理模式,營造有利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開放網路社會。
6. 數位轉型:
由資通訊與數位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型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已如前述,所謂「數位轉型」,根據 OECD 定義 2019 年 Going Digital: Shaping Policies, Improving Lives 報告,所指的是數位化與數位優化所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影響(impact)。經濟影響包含成本降低、價值增加、價值移轉或是營運利益提升等;社會影響則包含健康、安全與自然環境改善。
數位轉型的一般定義是指,以數位科技為關鍵驅動力的過程,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與競爭策略,著重於透過持續性的跨單位整合,帶動價值與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它的戰略高度是促進國家邁向智慧化發展,同時驅動產業價值創造,生態系統重新建構及典範轉移,需要多元合作、量表建立、及指引系統化及人才養成等配套機制,以及中長程進行數位轉型的一整個過程的落實。關於數位轉型將另為文介紹。
7. 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因應後匯流時代之典範轉移,網路時代的國家管制者及數位發展推動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強化管制者間交流,並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包括:
(1)技能和知識:管制網路平台需要有各種不同能力的管制者:如增加熟悉演算法的資訊科技專家、個資保護專家、了解網路傳播的社會科學專家;
(2)組織的面向:應將龐大的組織重新型塑,與使用者團體密切合作落實監理,並且遵循合作、互動、有彈性和參與的管制程序;
(3)跨國與超國際合作的下一階段:運用資訊庫分享和跨國聯盟研究方法,動態、定期舉行管制者的合作交流。
特別是因應在地管制與全球衝擊,下一代的監理及發展機制必須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下一世代的國家管制及數位發展的設計思維必須全球化:每一項管制產生的衝擊,都是全球性的。而關於新管制與發展價值鏈,既有根深柢固的媒體政策原則,像是多元、多樣,以及在地主義等,都不應該摒棄,但是必須從這些基礎上提出新的取徑和方法,確保數位環境中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最終義務。
8. 國際連結:
由於後匯流環境的特性是跨領域、跨產業、跨國界,在傳統通訊傳播之外,諸如跨境傳輸、電子商務、資料落地不落地、數位稅、國際管轄、網路空間等議題,在既有的國際組織包括 APEC、 OECD、WTO、及聯合國等日益受到重視,區域型經貿組織也是多以數位經濟合作發展作為主要訴求,更是主要經濟國家如 G20 等的重要討論議題;國際域名組織包括 ICANN 等網路社群組織多年來持續維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在網際網路高度運用的現在與未來,將與政治、經濟、社會產生更密切的關聯。
數位發展不只是單一部會,更不該變成「遁逃出口」
從上述說明應可理解,日前總統揭示的數位發展部會為何是以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整合為核心,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將既有部會執掌搬一搬重新組合,數位發展即可水到渠成,若沒有層級化思維及數位轉型,那可就差之千里;就以前面說明的關鍵成功要素中來看,有多少執掌是目前在行政體系內不具備、不明確、或殘缺的功能?如何完備之?
再者,即使搬一搬組一組,涉及既有部會的定性調整且尚須融合才得以運作,更何況數位發展本不應只是單一部會的事,若因成立單一部會反而讓各部會有了遁逃出口,那真是令人最不樂見的發展,惟以個人經驗來看是非常有可能的結果,更何況還有思維轉換及能力建構(capacity building)的大工程。
打造台灣數位環境,細數 10 項重大更新:
過去幾年,我因為個人非常明確的理念、價值及目標,接任 NCC 主委職位前後隨即主動展開「以法定獨立機關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明知異常艱辛但是若不行動我就沒有必要進入體制;除了對 NCC 既有執掌通訊傳播監理事務,以更創新更高格局視野推動相關工作(例如全力制定並推動改變監理思維的電信管理法、規劃 5G 釋照及物聯網發展等),在此不予贅述之外,以下即簡要臚列與前述數位發展關鍵驅動要素相關的,但是因組織定位尚未調整在既有體制下相當困難進行的幾項重大工作:
1. 改造政府組織,整合跨部門部會
尚未獲推薦徵詢前即以專家身分協助規劃我國資通安全發展策略與架構,獲人事同意權通過後,即向當時兩位政委提出「數位與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資通訊整合數位發展部會、政府組織改造」的規劃與目標。
2. 打造資安鐵三角:從國安、資安及通安建構國家防護網
上任即帶動 NCC 以資安鐵三角之一,從國安、資安及通安等層面,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全,建構國家整體資通安全防護網,藉由幾項策略之推動,實現「建構安全網路環境,提供可靠通傳服務」的願景。
這些策略包括:強化通傳資安政策,健全資安法規環境;完備網路安全管理,提升業者防護能力;達成資安聯防機制,完善資安通報應變;建立資安檢測體系,制定資安檢測指引;以及推動連網設備認證,偕同相關部會輔導產業行銷國際等。
3. 建立不實訊息處理機制
2017.02 主動於行政院院會報告不實爭議訊息國際觀測及處理機制建議,並展開持續對內溝通希冀建立機制,此議題將另為文說明。
4. 強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架構
爭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由交通部改隸 NCC,強化網路層級架構中邏輯層的各項工作與國際連結,包括資安防護、IPv6 推動、及參與國際間關於網域名稱、IP 位址、路由傳輸、網路政策等議題討論。
5. 強化 NCC 職能與人員任務配置
與交通部協商郵電司業務及員額移撥,行政院人事總處協助,並經由委員會修改處務規程,強化 NCC 在通訊與傳播政策研析與制定之職能與任務。
6. 逐步推動影視網路政策,建立 OTT 跨部會平台
以推動寬頻帶動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發展的角度,於行政院層級倡議各部會重視網路政策與網路治理機制的建構與發展,並於 NCC 內部培訓同仁網路政策能力建構,及逐步推動議題式網際網路政策;包括建立影視音 OTT 跨部會平台,協助網路侵權及影視音產業跨平台發展推動;研析及徵求意見推出傳播產業綠皮書公開徵詢後再轉化為白皮書作為政策依據;偕同相關部會完善及強化 iWIN 兒少保護機制等。
7. 成立台灣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
爭取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Taiwan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TWCERTCC)職能從中科院改由 TWNIC 執行,完善我國資通安全通報應變體系及國際連結。
8. 提升資通安全,建置國家級網路安全中心
由 NCC 規劃並建置國家級「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NCCSC),即時掌握、有效管理網路安全,結合資安事件的自動化蒐集、分析、通報、應變與分享,加上和國際通訊網路維運互連的防護機制,可以大幅提升資通安全,也達到國際資安聯防的效果。
9. 規劃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規劃並持續進行通傳產業個資維護及資料運用的整備,以因應個資隱私保護及資料加值應用之推動,以及未來可能成立的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10. 多方參與國際組織
經由辦理 APEC TEL 58 強化資通訊 ICT 整合及國際參與能量,並連結「APEC 網路及數位經濟路徑圖。(APEC Internet and Digital Economy Roadmap)」,關於原 APEC「電子商務指導小組」現 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將另為文介紹。
為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關於網路政策討論,在 TWNIC 已改隸 NCC 前提下,向行政院爭取由 NCC 取代交通部,做為我國參與 ICANN 會議的 GAC 會議作為政府代表,惟最終竟未獲行政院同意。我國就網路政策的國際參與迄今仍由交通部代表出席,實際之問責制度亟待商榷。
以上是在現行 NCC 獨立機關及委員會運作的高難度情況下,基於數位發展迫切性所推動的,原不被認為是執掌範圍努力的例舉;數位發展是從早年 e 化推動到建立智慧國家的重要基礎,從國際發展來看,是無可迴避的趨勢,特別是後疫情及新常態時代,台灣只有繼續奮力向前,同時更要關注數位發展各層面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我們在過去幾年任內奠定了數位發展的基礎,盡可能地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接下來的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其中,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這在世界各國如韓國、新加坡、德國等皆有諸多前例可循,只要沒有私心不藉此擴張威權並給予以適當監督,不足以作為裹足不前影響數位發展的藉口。
為獨立行政機關發聲,鼓勵優秀網路人才加入
一句「誰都管它不到,但它也什麼都不管」政治語言,目的在羞辱被限制定位定性的獨立行政機關,實際上只是凸顯對於現況認知偏差,及對數位發展的有限格局;展望未來,只希望這些人事物別成為數位發展的障礙才好,惟無論如何,始終影響不了有理念有價值認同的人,繼續為台灣的數位發展及國際連結的目標而努力,期待台灣的數位發展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能有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轉化與提升。
撰文者:詹婷怡;文章摘自科技報橘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6.30
NCC 真的誰都管不到,但也什麼都不管?論數位發展的必要性
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壹、資訊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及數位發展的必要性
過去數十年,我們共同見證了通訊傳播邁向匯流的過程,緣起於近年來世界各國均提出前瞻性寛頻建設計畫,以普及寬頻網路、升級高速網路為目標,期帶動新興服務的成長,提升國家競爭力,其目的不外乎:
(1) 為振興經濟發展,面臨經濟泡沫化或金融危機之國家,推動寬頻政策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振興經濟;(2) 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期望邁向知識經濟社會型態或是希望轉型成為資訊通訊樞紐;(3) 為追求社會平等或說縮短城鄉差距或數位落差。
轉眼間,我們已經身處後匯流(Post Convergence)時代,寬頻社會(Broadband Society)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即是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所帶動的典範轉移,寬頻社會網路生態的思維邏輯及運作方式,與傳統通訊傳播產業具有相當大的差異,面對來自網路跨平臺、跨國境、跨產業的挑戰與機會,無論是政府、產業或民眾,都需要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思維,並備具各項因應的配套機制,更重要的是明確的願景及具體的策略與作法。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的發展即奠基於數位匯流的基礎上,以寬頻社會驅動數位轉型,經由通傳產業法制革新及各領域法規調適,帶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與穩健發展,我國同樣也是處於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過程。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 2015 年提出「數位轉型倡議」(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即呼籲各界在數位化浪潮中應即時掌握數位紅利。WEF 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更先進的新興技術以創新的方式相互連結所產生的綜效,遠勝於其單獨使用的效益,例如行動裝置、雲端運算、感測器、物聯網的交互組合應用所產生的價值,正以指數成長。
WEF 認為,在 2015 年數位轉型帶來新商業模式只占所有企業總營收的 1% 至 5%,但預計到 2020 年將達 30%。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則於 2017 年在其提出的「確保數位轉型所帶來的成長及福祉」(Going Digital: M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Work for Growth and Well-Being)報告中,特別提到目前許多國家的組織與政策仍停留在類比時代,存在著「技術4.0」和「政策1.0」的巨大落差。因此,需要統合政府各部門,善用(leverage)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利益,以前瞻的視角,確保相關政策的包容性、一致性、統合性,同時充分考量利害關係人意見,才能讓數位轉型順利成功。
通訊傳播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換正在翻轉整個世界。尤其是數位基礎環境的建構,已不僅是佈建網路而已,除了發展超寬頻網路環境之外,跨境跨域的網際網路已無所不在。舉凡人民日常社會生活、產業經濟活動、政府施政作為,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行為透過網際網路互動及蓬勃發展,ICT 整合帶來更智慧的連結(Intelligent Connectivity),需進行全方位的規劃,才能讓數位基磐環境升級的效益充分活化,同時還要兼顧匯流法規與新興服務法規調和及保障平等數位發展機會等配套性議題。
全方位的數位發展,才能真正使政府、民眾及企業能夠充分掌握數位機會,共同打造出完善的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型態。
貳、數位發展的關鍵驅動要素
數位發展要能全面啟動,有幾項重要關鍵驅動要素,缺少了它們,數位發展也就動不了:
一、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
匯流後的網路架構從底層向上包括:
(1) 基礎網路層:包括固網及有線電視等路纜、海纜、無線通訊、衛星、 IXP 等因資通訊科技技術匯流形成的綿密基礎網路;(2) 網路邏輯層:包括網域名稱、IP 位址、網際網路協定、路由及 root zone 等網際網路發展的跨境連結與傳輸發展;(3)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所有行為,例如各項網際網路plus的新型應用服務及其他資訊社會議題。面對層級式/Hybrid 及生態系統,參與其中者特別是政策制定者,如果無法轉化思維,所有的問題只有面目更加模糊,且治絲益棼。
二、可被信任的匯流基礎建設及網路環境:
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的發展必需奠基在信任的基礎上。因此,以更安全的通傳網路為基礎,最終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在自由與可信賴間取得均衡的網路環境,讓大家可以安心的應用網路發揮自己的創意與能力並享用其帶來的便利。可信賴的網路環境,以前揭層級式/Hybrid 思維及生態系統概念來檢視,就會包括:
(1)基礎網路層:關鍵在於可信任的、不中斷的、具有防護能力的資安網絡,包括資安聯防體系建構,以及國際通報與標準組織參與等。(2) 網路邏輯層:關鍵在於國際域名等組織的參與及各項新興網路議題的國際合作與參與討論,包括 DDoS、路由劫持、封包竊取等影響傳輸及刺探機密的駭客行為防範等。(3) 各項社會經濟行為層:包括網路社會及數位經濟所有行為,個人資料與隱私保護、,及新興的如網路霸凌與不實爭議訊息及超限戰等議題。總的來說即是資訊安全(cybersecurity)、個資保護(personal data protection)、以及網路安全(on-line safety) 。
三、個資與隱私保護前提下的資料經濟發展:
寬頻社會的發展已成為驅動數位經濟典範轉移的重要動力,終端使用者需求推動網際網路科技創新,各領域破壞式創新,例如運用物聯網(IoT)、5G、人工智慧(AI)、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機器人、大數據(Big Data)等資訊科技技術,在各領域包括自駕車、遠距醫療、視聽傳播、行動支付、綠能環保等創新應用之產生,使得傳統營運模式及新經濟行為也因為已使用者為核心而快速轉型。
利用創新科技技術而取得大量使用者的使用紀錄,透過資料不斷的重組再利用,技術上將得以有系統的資料型態透過巨量分析(analytics)與資料探勘(data mining)方式,萃取出有用或可供預測的資訊,進而發展更符合需求的新服務,「資料經濟」(Data Economics)已成為國際間熱烈討論的議題。
然而,資料運用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前已述及在可信任的網路環境中個資與隱私是重要議題,資訊自決權的保障已經是主要國家隱私法規的保護核心,亦即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個人資料是否公開及供他人使用或處理。我們可以從國際組織、產業各界陸續對於 5G、物聯網或 AI 趨勢所發表的相關建議報告了解到。
在技術、服務發展的同時更應該關注:
(1)提升資料利用的透明度,建立資料當事人的信賴與信任。(2)企業建構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機制,強化資料利用之權利及責任關係的認知,以促成資料的合理有效運用。(3)為系統及使用者建議完善的保護機制,包括網路安全及智慧裝置的資安防護。(4)重視產品安全性,在設計階段融入安全性考量。(5)避免因資料分析產生新的歧視(discrimination)風險。
資料經濟的需求下,應逐步朝向由專責個人資料保護機構,統籌規動各產業個資處理與運用,及創造企業與消費者互信多贏的環境。
四、網路平台的問責性及可能的反壟斷與其他規管議題:
除了傳統的反壟斷反托辣斯規範如何適用於新興科技巨擘網路平台營運的問題之外,網路平台(online platforms)的發展正對民主造成巨大壓迫,以法律解決的行動正在蘊釀中,但也引發諸多爭議。起因於對管制網路平台仇恨言論及不實訊息壓力的上升,近來世界各國諸多倡議計畫包括管制價值鏈的重新改造,將管制網路言論的負擔部分移轉到民間團體身上。
在擴大網路平台責任的同時,勢必面臨由誰來定義違規內容以及是否會侵害言論自由的問題,再加上對演算法工具的可信度問題,使情況更加複雜化。更深層的問題是誰來詮釋這些公共利益?如何要求平台為他們的行動負起責任?最後要達到什麼效果?重新設計的問責機制(accountability mechanisms)在法制面向上引發網路政策的探討,包括:(1)管制者須釐清網路平台在刪除內容時,其依據的國際標準跟管轄權限(jurisdiction)。(2)在法律的範圍內,管制者針對網路平台由自動化或AI演算系統作出的決定應有的「解釋責任(duties of explanation)」,需要訂定相關規則。(3)在多國合作下,針對演算法的問責機制,開發能夠模擬和檢測演算法程序的評估工具。(4)在定期報告中應提供對網路平台進行管制的資訊,完全透明並可受公評。
五、前瞻及與時俱進的網路政策,及重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網路治理模式:
前瞻的網路政策例如:
(1)資訊自由流通與管轄權、(2) 多方利害關係人網路治理模式、(3) 隱私與安全、(4) 新興技術之發展與趨勢等之議題,必須要持續關注並與國際同步與時俱進。
由於網際網路已全面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成為驅動數位經濟發展的主要媒介,有鑑於網際網路的高度社會影響力,聯合國就網路治理議題召開多次世界資訊社會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以及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等會議,特別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網際網路。WSIS 工作小組即於 2003 年對網路治理做出定義,各國政府或公、私部門及公民社會針對網際網路發展及應用本於各自之角色、立場,為塑造網際網路的發展及使用環境,秉持共同之原則、規範(則)、決策程序等。
聯合國定義的網路治理議題大致分為五大項:基礎建設與標準化 (Infrastructures & Standardization)、法律(Legal)、經濟(Economic)、發展(Development)以及社會與文化(Socio-cultural)。在國際間的網路治理討論,已型塑出全球產業界、學術界、公民團體、非營利組織等多方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由下而上以共同參與的討論模式,與政府以「平等、公開、透明」方式,擬定或參與規範網際網路的發展和使用階段的共同原則、準則、規則、決策程序及方案。以開放態度,參考 ICANN 多方利益關係人參與模式,期能建構由政府、產業與人民共同參與之開放網路社會治理模式,為數位經濟所衍生之新議題,集思廣益尋求最佳解決方案,透過適當的治理模式,營造有利數位創新經濟發展之開放網路社會。
六、數位轉型:
由資通訊與數位匯流所帶動的數位轉型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已如前述,所謂「數位轉型」,根據 OECD 定義 2019 年 Going Digital: Shaping Policies, Improving Lives 報告,所指的是:
"數位化與數位優化所帶來經濟與社會的影響。經濟影響包含成本降低、價值增加、價值移轉或是營運利益提升等;社會影響則包含健康、安全與自然環境改善。"
數位轉型的一般定義是指,以數位科技為關鍵驅動力的過程,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與競爭策略,著重於透過持續性的跨單位整合,帶動價值與商業模式的持續創新。它的戰略高度是促進國家邁向智慧化發展,同時驅動產業價值創造,生態系統重新建構及典範轉移,需要多元合作、量表建立、及指引系統化及人才養成等配套機制,以及中長程進行數位轉型的一整個過程的落實。關於數位轉型將另為文介紹。
七、管制及發展的組織擔當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並保留足夠彈性以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
因應後匯流時代之典範轉移,網路時代的國家管制者及數位發展推動者必須融合各領域專業能力,強化管制者間交流,並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環境與趨勢,包括:
(1)技能和知識:管制網路平台需要有各種不同能力的管制者:如增加熟悉演算法的資訊科技專家、個資保護專家、了解網路傳播的社會科學專家;(2)組織的面向:應將龐大的組織重新型塑,與使用者團體密切合作落實監理,並且遵循合作、互動、有彈性和參與的管制程序;(3)跨國與超國際合作的下一階段:運用資訊庫分享和跨國聯盟研究方法,動態、定期舉行管制者的合作交流。
特別是因應在地管制與全球衝擊,下一代的監理及發展機制必須保留足夠彈性以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下一世代的國家管制及數位發展的設計思維必須全球化:每一項管制產生的衝擊,都是全球性的。關於新管制與發展價值鏈,既有根深柢固的媒體政策原則,像是多元、多樣,以及在地主義等,都不應該摒棄,但是必須從這些基礎上提出新的取徑和方法,確保數位環境中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最終義務。
八、國際連結:
由於後匯流環境的特性是跨領域、跨產業、跨國界,在傳統通訊傳播之外,諸如跨境傳輸、電子商務、資料落地不落地、數位稅、國際管轄、網路空間等議題,在既有的國際組織包括 APEC、 OECD、WTO、及聯合國等日益受到重視,區域型經貿組織員是多以數位經濟合作發展作為主要訴求,更是主要經濟國家如 G20 等的重要討論議題;國際域名組織包括 ICANN 等網路社群組織多年來持續維運網際網路生態系統,在網際網路高度運用的現在與未來,將與政治、經濟、社會產生更密切的關聯。
參、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的整合,自 2016 年起即陸續奠定數位發展部會的基礎
從上述說明應可理解,日前總統揭示的數位發展部會為何是以資訊、資安、電信、網路、傳播整合為核心,但千萬別天真地以為將既有部會執掌搬一搬重新組合,數位發展即可水到渠成,若沒有層級化思維及數位轉型,那可就差之千里。就以前面說明的關鍵成功要素中來看,有多少執掌是目前在行政體系內不具備、不明確、或殘缺的功能?如何完備之?再者,即使搬一搬、組一組,涉及既有部會的定性調整且尚須融合才得以運作,更何況數位發展本不應只是單一部會的事,若因成立單一部會反而讓各部會有了遁逃出口,那真是令人最不樂見的發展,惟以個人經驗來看是非常有可能的結果,更何況還有思維轉換及能力建構的大工程。
"過去幾年,我因為個人非常明確的理念、價值及目標,接任 NCC 主委職位前後隨即主動展開「以法定獨立機關穿著衣服改衣服」的不可能的任務,明知異常艱辛,但是若不行動我就沒有必要進入體制。"
除了對 NCC 既有執掌通訊傳播監理事務,以更創新更高格局視野推動相關工作(例如全力制定並推動改變監理思維的電信管理法、規劃 5G 釋照及物聯網發展等) ,在此不予贅述之外,以下即簡要臚列與前述數位發展關鍵驅動要素相關的,但是因組織定位尚未調整在既有體制下相當困難進行的幾項重大工作:
* 尚未獲推薦徵詢前即以專家身分協助規劃我國資通安全發展策略與架構,獲人事同意權通過後,即向當時兩位政委提出「數位與通訊傳播治理職能提升,資通訊整合數位發展部會、政府組織改造」的規劃與目標。
* 上任即帶動 NCC 以資安鐵三角之一,從國安、資安及通安等層面,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安全,建構國家整體資通安全防護網,藉由幾項策略之推動,實現「建構安全網路環境,提供可靠通傳服務」的願景,這些策略包括:強化通傳資安政策,健全資安法規環境;完備網路安全管理,提升業者防護能力;達成資安聯防機制,完善資安通報應變;建立資安檢測體系,制定資安檢測指引;以及推動連網設備認證,偕同相關部會輔導產業行銷國際等。
*2017.02 主動於行政院院會報告不實爭議訊息國際觀測及處理機制建議,並展開持續對內溝通希冀建立機制,此議題將另為文說明。
* 爭取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由交通部改隸 NCC,強化網路層級架構中邏輯層的各項工作與國際連結,包括資安防護、IPv6 推動、及參與國際間關於網域名稱、IP 位址、路由傳輸、網路政策等議題討論。
* 與交通部協商郵電司業務及員額移撥,行政院人事總處協助,並經由委員會修改處務規程,強化 NCC 在通訊與傳播政策研析與制定之職能與任務。
* 以推動寬頻帶動網路社會與數位經濟發展的角度,於行政院層級倡議各部會重視網路政策與網路治理機制的建構與發展,並於 NCC 內部培訓同仁網路政策能力建構,及逐步推動議題式網際網路政策;包括建立影視音 OTT 跨部會平台,協助網路侵權及影視音產業跨平台發展推動;研析及徵求意見推出傳播產業綠皮書公開徵詢後再轉化為白皮書作為政策依據;偕同相關部會完善及強化 iWIN 兒少保護機制等。
* 爭取台灣電腦網路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 (Taiwan 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Coordination Center ,TWCERTCC)職能從中科院改由 TWNIC 執行,完善我國資通安全通報應變體系及國際連結。
* 由 NCC 規劃並建置國家級「國家通訊暨網際安全中心」(NCCSC),即時掌握、有效管理網路安全,結合資安事件的自動化蒐集、分析、通報、應變與分享,加上和國際通訊網路維運互連的防護機制,可以大幅提升資通安全,也達到國際資安聯防的效果。
* 規劃並持續進行通傳產業個資維護及資料運用的整備,以因應個資隱私保護及資料加值應用之推動,以及未來可能成立的個資保護專責機構。
* 經由辦理 APEC TEL 58 強化資通訊 ICT 整合及國際參與能量,並連結「APEC 網路及數位經濟路徑圖。(APEC Internet and Digital Economy Roadmap)」,關於原APEC「電子商務指導小組」現 APEC「數位經濟指導小組」將另為文介紹。
* 為積極參與國際組織關於網路政策討論,在 TWNIC 已改隸 NCC 前提下,向行政院爭取由 NCC 取代交通部,做為我國參與 ICANN 會議的 GAC 會議作為政府代表,惟最終竟未獲行政院同意。我國就網路政策的國際參與迄今仍由交通部代表出席,實際之問責制度亟待商榷。
以上是在現行 NCC 獨立機關及委員會運作的高難度情況下,基於數位發展迫切性所推動的,原不被認為是執掌範圍的努力。
後疫情時代,台灣更要關注數位發展
數位發展是從早年 e 化推動到建立智慧國家的重要基礎,從國際發展來看,是無可迴避的趨勢,特別是後疫情及新常態時代,台灣只有繼續奮力向前,同時更要關注數位發展各層面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我們在過去幾年任內奠定了數位發展的基礎,盡可能地做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接下來的包括數位發展部會整體功能如何完善、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如何帶動整個行政體系運作、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並兼顧關照網路社會的發展問題,需要主政者的智慧。
其中,獨立監理的功能如何安排,這在世界各國如韓國、新加坡、德國等皆有諸多前例可循,只要沒有私心,不藉此擴張威權並給予以適當監督,不足以作為裹足不前影響數位發展的藉口。一句「誰都管他不到,但他也什麼都不管!」(編註:此為 2019 年行政院長蘇貞昌對 NCC 無法抑制假新聞的發言)的政治語言,目的在羞辱被限制定位定性的行政機關,實際上只是凸顯對於現況認知偏差,及對數位發展的有限格局。
展望未來,只希望這些人事物別成為數位發展的障礙才好,惟無論如何,始終影響不了有理念有價值認同的人,繼續為台灣的數位發展及國際連結的目標而努力,期待台灣的數位發展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能有結構性與制度性的轉化與提升。
撰文者:詹婷怡;文章摘自 INSIDE
More
2020.06.23
數位轉型發展趨勢及成功案例
本會邀請國際數據資訊(IDC)江芳韻總經理,進行「數位轉型發展趨勢及成功案例」分享。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6.20
數位轉型,將不合理化為合理的過程
近年來,繼雲端、工業4.0、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之後、數位轉型變成一個熱門話題,各式各樣的報導、書刊不斷地強調「數位轉型、勢在必行」!到底為什麼數位轉型這麼重要呢?
回顧社會發展的歷史,社會環境會隨著技術的演進而不斷變化,對每個人、每個產業與每個國家都有密切關係。以交通工具為例,人們靠行走、騎馬(或騎乘其他動物)、搭乘馬車,就這樣過了幾千年;一直到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汽車的誕生打下基礎,終於在1885年由卡爾.本茨製造出來第一輛現代意義上的汽車,再經過多位科學家的改進,在1911年福特成功降低汽車的生產成本,將汽車融入人們的日常,至此人們的旅行範圍增加了,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隨著石油資源減少、空氣環境污染,在1990年代人們又重新開始關注電動車,也讓汽車製造商競相投入研發量產;接著因為科技的再進步,包括無線通訊、車輛控制、人工智慧…跨領域的結合,讓自駕車開始用在接駁服務,若未來擴大使用到一般民眾每天的通勤,又將改變搭車的樣態。
再以金融產業為例,大約在1950年代,銀行作業資訊化正式萌芽,當時的電腦設備體積龐大但運算效率卻不如現在的桌上型電腦,多半用在帳務處理、利息計算以及統計分析;隨著銀行資訊化的普及,銀行之間開始可以互通,到了1980年才完成整體網路連線作業,但人們要領錢、存錢、辦理金融業務,都還是要上銀行親自處理;而到了2000年網路普及的世代,銀行推出網路化的服務,讓民眾使用自己的電腦設備,即使不用到銀行,也可以處理部分的金融業務;接著到了2010年,幾乎人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手機更進一步變成銀行提供民眾金融服務的重要工具,每一家銀行也推出自己的行動銀行App;而在2015年左右,開始有人將各式各樣的技術導入金融服務,開啟了新一波的金融科技浪潮,於是手機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可以拿手機來結帳(行動支付),也可以要機器人幫你選投資標的(理財機器人),各式各樣創新的服務被提出來,讓金融服務變成一種貼身的服務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來,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技術,而錢(創投的資金)會驅使技術找到應用的出口,像是人工智慧用在自駕車上或是在投資理財上,也因為各種技術的導入,改變了每一個人生活,同時也帶動每個時代不同的產業發展、推動經濟的發展。
現在,資金挹注在各種數位相關的創新上,讓以前做不到、不合理的事情變成可能、變成合理,讓人們的生活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數位轉型的重要。
撰文者:陳正然、林玉凡、劉仲祥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5.22
精準投入數位轉型必要資源!企業如何建構最佳策略?
因應市場需求急速轉變,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維持營運彈性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但台灣中小企業常在轉型初期就面臨卡關挑戰;導入雲端運算、物聯網、AI 等解決方案卻容易出現成效不穩定的情況。企業數位轉型為的不是短期的利潤提升,而是長期的生存與成長。為了讓轉型成功率直線提升,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投對資源?選對方向?轉型過渡期中,企業主又該如何看待考績、KPI 等衡量標準呢?
數位轉型沒頭緒?「轉型量表」幫企業把脈診斷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聚焦推動台灣產業數位轉型,希望透過數據化的方式歸納分析出有效且足以反映實際企業營運狀況的量表數據,有效解決企業經營痛點。由 DTA 主辦, 資策會、台經院協辦,並邀請勤業眾信經驗分享, 針對台灣企業數位轉型現況提出指標化量表,協助企業了解自身數位轉型進度及弱點 ,以期找出關鍵方向,在企業有限預算下發揮最大數位轉型效益。
台灣企業主常有的轉型狀況,嘴上討論數位轉型,但若要執行投入卻不知從何做起?除此之外,台灣中小企業選擇轉型,多半為了解決過去資訊系統包袱,但卻常缺乏全盤策略思考,導致整體系統疊床架屋。
事實上,數位轉型可制定 3 至 5 年目標計畫,從顧客體驗升級、營運流程改造,乃至商業模式再造,非靠建置單一 IT 解決方案就能一蹴而就。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與合作夥伴觀察台灣企業現況並參酌國際組織、知名管理顧問公司的評量工具,規劃設計出一套客觀的企業數位轉型評估量表,能供中小企業作為未來數位轉型參考。
踏出數位轉型第一步,提供「資訊不足」解方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指出,不論是國內外,中小企業在面對數位轉型時主要有三個挑戰,分別是資訊不足,資源不足與整合能力不足。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資訊不足,致使企業選錯解決方案,選錯服務商,導致轉型失敗;損失金錢之餘,更延誤了自身數位轉型的寶貴時機。
面對資訊不足的問題, 國際上最常見的解方包含政府提供具公信力的數位轉型評估表,讓業者做自我檢測 。舉凡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提出「工業 4.0 準備度」(Industrie 4.0 readiness),協助製造業者評測數位轉型準備程度,並透過診斷瞭解企業目前處於何種數位化階段。
數位轉型量表廣納海外成功案例經驗,針對企業數位化投資、企業現況與數位轉型成效三個面向, 評估問題癥結,提供量身訂製的企業轉型策略 ,更可介接合適的轉型服務業者,讓業者有明確的轉型方向。
詹婷怡表示:「數位轉型是企業運用科技解決營運問題來創造新價值的一段旅程。」過程中需不斷地搜集資料做策略調整與判斷,因此企業無需擔心所制定的方向是否正確而裹足不前,掌握自己的核心價值並保持彈性、快速回應才是關鍵所在。
從公司治理到客戶服務全面數位化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暨研究三所所長林欣吾指出,台積電是台灣產業中數位轉型最成功的典範,從公司治理、策略、技能培養到客戶體驗全面性的實現數位轉型。而中小企業當中健豪印刷亦是數位轉型成功案例,他們除了從工廠設備、製程數位化之外,更將數位化延伸到客戶端服務以及多元化通路,由總經理帶頭深入進行整合, 成功將傳統印刷業轉型為服務業。
林欣吾強調:「在現今市場上,企業須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生態系中各個角色,未來是共創與競合的時代,不應老是以壁壘分明的立場看待他人,而應思考如何與其他企業共創價值。」
注入數位 DNA,企業轉型從裡到外的代謝新生
在數位轉型量表中,將透過數位投資、數位轉型現況、數位轉型成效等三構面來衡量企業數位轉型程度。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所組長劉仲祥指出,數位轉型現況指的是企業在策略、組織文化、技術、營運流程、技能方面的成熟度,透過此量表的分析,企業可了解自己與同業相比在數位轉型上的程度,以及企業投入數位轉型後的效益。
看過許多企業數位轉型失敗案例,勤業眾信執行副總溫紹群指出,數位轉型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企業需自問為何要投入數位轉型?驅動企業數位轉型的緣由為何?願不願意揭開企業核心問題點及人事衝突? 沒有破釜沈舟的決心,許多半途而廢的企業大有人在。
而企業 數位轉型的 KPI 應由企業主與員工雙方共同討論決定 ,許多企業跨部門之間的 KPI 存在矛盾衝突,例如業務單位產品賣得越多,對後勤服務單位來說卻造成維護成本越高,這樣的 KPI 設定就有很大問題。
不論是大型或中小企業、製造業或服務業,在面臨世代消費行為改變的此刻,都需有投入數位轉型的決心。不需被單一廠商牽著鼻子走,透過客觀的數位轉型量表,了解自身的現況、設定對的方向,才能以有限資源獲得最大效益。
文章摘自科技報橘
More
2020.05.22
打通企業數位轉型的任督二脈
因應市場需求急速轉變,數位轉型成為企業維持營運彈性與競爭力的不二法門,但台灣中小企業常在轉型初期就面臨卡關挑戰;導入雲端運算、物聯網、AI 等解決方案卻容易出現成效不穩定的情況。企業數位轉型為的不是短期的利潤提升,而是長期的生存與成長。為了讓轉型成功率直線提升,台灣中小企業該如何投對資源?選對方向?轉型過渡期中,企業主又該如何看待考績、KPI 等衡量標準呢?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5.20
清楚定義數位轉型,為何而轉,又轉向何處?
數位轉型的定義是什麼,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說法,以下是幾個例子:
維基百科: 使用新的、快速且經常變化的數位技術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WEF: 新興技術重新定義客戶期望,使企業能夠滿足這些新期望並不斷變化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企業因應數位科技所帶來的市場變化而進行的轉型工作
台經院: 不只是數位化,而是利用數位技術,以創新的方法解決傳統的問題
資策會: 以數位科技大幅改變企業價值的創造與傳遞方式
綜整上述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到幾個共通的關鍵字: 數位科技、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現階段的數位科技,我們可以用iABCDEF來舉例,i是IoT(物聯網)、A是AI(人工智慧)與AR/VR(擴充實境/虛擬實境)、B是Blockchain(區塊鏈)、C是Cloud(雲端)與Cyber Security(資訊安全)、D是DataTech(數據科技、大數據)與Drone(無人機)、E是Edge Computing(邊際運算)、F是Five G(5G)。接著我們需要用這些數位科技,來解決問題,包括滿足客戶的期待(如更方便的服務、更簡單的操作、更便宜的方案)以及滿足企業自身的期待(如更有效率的生產流程、更有品質的產品製造、更有競爭力的成本),最終可以創造出新的價值,而對社會產生好的效益。
例如汽車的問世,解決了人們中長程的旅運問題,創造行動自由的價值;金融的貼身服務,解放了人們使用金融服務的時空限制,於是人們不用再趕銀行三點半,創造出隨時取用金融服務的價值。
日本面臨 2025 數位斷崖
如果不進行數位轉型,又會如何呢? 2018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DX(數位轉型)報告」,如果日本的產業不做任何改變,在2025年60%的公司的核心系統,將會是持續使用21年以上的老舊系統,且熟悉舊系統的維護人員也會逐漸退休,資訊員的短缺的情形將會擴大到了43萬人,系統故障和數據遺失的風險也雖之增加,乃至預計超過90%的資訊預算,將會用於系統維護,不利於企業的運作,預計從2025年開始,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12萬億日元,是現在的三倍。因此,面對數位斷崖就在腳邊的威脅,數位轉型已經不是想不想做的議題,而是攸關企業未來存續的關鍵。
撰文者:陳正然、林玉凡、劉仲祥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3.25
後疫情時代,政府與產業如何超前部署數位轉型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對各國產業經濟造成極大影響,極可能比 SARS 甚或 2008 年金融海嘯帶來更嚴重衝擊。根據 IDC 研究顯示,此次疫情造成不少企業營運危機,卻也帶來部分產業正面機會,更闡明數位轉型及資訊科技的重要性,各國政府與企業如何運用 ICT 超前部署「協作」戰略,成為產業數位升級的轉型驅動力。
為提升後疫情時代臺灣在全球的競爭力,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igital Transformation Association,簡稱 DTA)於 3 月 20 日假科技大樓 11 樓舉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數位轉型應變力」專家座談,上午場次主題為「企業營運超前部署與政府數位經濟戰略整備」。與談貴賓包括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正然、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卓政宏、前 Google 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及 g0v 揪松團團長侯宜秀等專家,在今周刊社長梁永煌主持下,就當前局勢如何超前部署整備數位經濟戰略,持續展現我國軟實力,強化下一波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出寶貴建議。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正然表示,數位轉型簡單說,就是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創造價值,並將數位價值轉變為經營績效。數位轉型沒有一定的模式或 SOP,每個國家政府及企業,需要的數位工具跟時程也不盡相同,如何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及工具,考驗大家對數位轉型的理解。數位轉型的佈署應變重點不在急著做技術導入,最重要是政府、產業與企業領導人的心態思維轉換與企圖心,是否能充分理解民眾需求與顧客生活型態的轉變,透過數位來優化產製流程、研發與客戶服務,採取相對應的策略與行動計畫,發展創新商模與協作戰略,最後才是 ICT 數位工具的導入。
前 Google 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認同,數位轉型是種典範移轉,就他在 Google 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數位轉型成功關鍵是在「平等與信賴」的基礎下落實協作,創造特有的組織文化,進而營造更多市場機會。簡立峰是 Google 臺灣的第一號員工,十四年來與全世界同仁,都是以雙向信賴的協作機制完成所有營運。在 Google 注重 Leadership 溝通協作,匯聚眾人智慧,解決問題。現在大家的眼球都在手機上,因此商機就在這,這樣的變化衝擊著所有產業,從一開始的音樂,延伸到交通、餐飲、行銷,連現在專業「師」級相關行業,如金融 Fintech、律師、老師等也漸漸開始在數位轉型,每一次的危機都是一個機會,在數位轉型上,機會都是均等的,唯有企圖心是不均等的。
受疫情的影響,迫使大家得用減法來考慮所有的事情,需思考企業的核心價值,並利用數位工具來延續提供數位創新服務。g0v 揪松團團長侯宜秀也提到,因 open source 而萌生的「協作」,讓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事情,在工具越趨成熟後,便促成事情一件件發生。像唐鳳政委的口罩地圖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例子,讓全球見證我國數位實力,還有 g0v 的跨國線上黑客松競賽、資策會的小校聯盟,以及運用 AIoT 蒐集農產品到食品加工、物流的食安雲端履歷等都是產業數位轉型的標竿典範,這也可能是未來企業發展的核心參考方向。疫情過後如何記取成功經驗,持續讓臺灣數位經濟發展走在世界前面,成為全球典範。
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卓政宏指出,數位科技工具發展現已臻成熟,人工智慧可以視為電腦的腦袋,IOT 是感知,5G 的出現將神經串通,因此未來數位的影響只會更鉅大,這也是在疫情蔓延下,凸顯需要更加重視數位轉型的原因,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工具,協助企業從數位優化到數位創新。目前臺灣企業還沒有協作的氛圍,藉此各產業重新思考,同時參考業界典範使用的方法及調整組織文化,就有機會可以打破既有框架。
主持人今周刊梁永煌社長亦表示:今周刊做為媒體傳播及訊息的供應者,真正的價值在於提供讀者可信任的資訊來源及資訊的解析能力,這也是媒體存在的價值與關鍵能力。因應載體的改變,加速媒體傳播較以往更重視和倚賴網路社群的經營。
各方專家均認為,國家數位轉型並非單一部會負責就能完成,蔡英文總統於去(108)年宣布將成立數位發展部會,期許從中央到地方,擴及每一個領域,將這次運用數位工具抗疫成效,各部會與民間迅速整合的協作模式傳承下去,共同形塑信賴與平等的社會文化,讓各方利益關係人多方參與及表達公共政策,以符合更多社會與產業的需求,真正落實敏捷政府的世界典範。
全球性的各種危機爆發間隔時間越來越短,政府及企業未來如何以預防的角度,重新思考危機發生時,制度、作業模式及數位工具的應變需求,以預防危機爆發時措手不及,並能因超前部署數位轉型戰略、應變得宜,而取得先機,產業下一代如何運用這次機會來全面布局,一起為臺灣未來創造更好機會,正考驗各領導人的遠見與智慧。
文章摘自經濟日報
More
數位 產業 創新
2020.03.25
中小企抗疫 加速數位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嚴峻考驗,紛紛思考如何降低傷害、開創新機會,加速啟動「數位轉型」已成為其中一個選項。國內專家學者認為,中小企業要有效展開轉型,在添購設備前,必須從思維、組織文化等內部因素先著手,並釐清真正的需求,在有疫情的狀況下,具備持續提供原有服務價值的能力。
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主辦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數位轉型應變力」活動,其中「疫情衝擊下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策略」場次由經濟日報副社長翁得元主持,與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副理事長詹婷怡、資策會數位轉型所所長林玉凡、商總品牌加速中心智庫品牌長高端訓、Cloudmile 創辦人暨執行長劉永信、開必拓數據執行長孫逢佑等專家,針對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策略提出建言。
企業數位轉型相當重要,在最近這個時間點更應加快轉型腳步。孫逢佑指出,在這波疫情下,中小企業應思考把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提供給客戶而轉型,例如將服務搬到雲端等,透過數位轉型,持續供應原有的價值。
數位轉型不是新議題,但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如何落實「真轉型」成為一大難關。高端訓直言,中小企業數位轉型最常面臨「數位落差」的問題,很多公司先從添購硬體設備開始,但買了 4.0 的設備,IT 技術卻停在 3.0,甚至組織思維停在 1.0,轉型最重要的是組織、思維與技術都要先達到 4.0。
心態的轉變是扮演轉型成功與否的關鍵要角。劉永信說,根據以往協助企業導入雲端的過程經驗,客戶要有「容許失敗」的 DNA,創造新價值過程中會失敗,但若高層告訴員工不能失敗,就不敢嘗試數位轉型,創造新的價值。
詹婷怡認為,數位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但中小企業不能為轉型而轉型,應有效應用資訊科技做為工具,不要害怕創新跟嘗試,逐步建立數位的能力跟能量。她說:「類比時代累積的資產及客戶與數位化能力結合,才是真正的數位轉型。將疫情視為一個機會,對準備好的人來說,問題跟困難都是機會。」
林玉凡建議,中小企業應該趁這時間採取淡季逆向操作模式,在這個時間點啟動研發等布局、累積實力,做第一波轉型跟訓練,例如旅館業者可以思考如何做到無人 Check in 等模式,才會知道未來如何因應類似的狀況發生,而在防疫的過程中,找到獨特品牌的優勢與服務競爭力,台灣中小企業就很有機會躍升成 A+ 企業。
文章摘自經濟日報
More